“尤”称的取名,与古代的九黎、三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黄帝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间就出现了部落联盟“九黎”,《国语•楚语》云“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史记•五帝本纪》亦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不能正,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这里所指的蚩尤就是九黎部落联盟之首。蚩尤实际上是今苗族和瑶族先民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首领。
蚩指苗族先民,尤指瑶族先民。瑶族自称“尤”,“苗”字从草由声。《说文解字》在解释“苗”时指出:“苗,蓓也,从草由声。”“三苗”部落联盟与“九黎”部落联盟一样,曾与中原诸夏部落相颉颃。分别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对抗。周至春秋,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以及安徽西南部等地区出现了名“荆蛮”的族称。秦汉之际,荆蛮的一部分与当时的部分濮、越、苗、畲等少数民族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盘瓠部落集团。《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其后滋蔓,号日‘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又云:“其在黔中五溪、长沙间则为盘瓠之后。”《晋纪》亦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皆盘瓠之后。”叶饯在《溪蛮丛笑》一书的序中说:“五溪蛮皆盘瓠种也。”稍后又出现了“长沙蛮”、“零陵蛮”。三国时期,武陵蛮特盛,《后汉书•南蛮传》载:“光武中兴,套武陵蛮夷特盛。”南北朝时期,史籍未载“长沙蛮”、“武陵蛮”、“零陵蛮”。但在上述蛮夷居住的地方出现了“湘州蛮”和“桂阳蛮”,均以地名而得族名。两晋时,“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在此范围,即今湘江流域至南岭北,居住的少数民族均称为湘州蛮。而此区域是原长沙蛮居住地,可见“湘州蛮”一“长沙蛮”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在湘的五岭北地区出现了“桂阳蛮”族称,《宋书•本纪》云:“南北朝宋武帝大明中,桂阳蛮反,振武将军沈冲之讨之。”这里的“桂阳蛮”,很可能是南迁的“长沙蛮”,也是瑶族先民的一部分。
南北朝梁时,史籍出现了“莫徭”的族称,《梁书•张缵传》载:“大同几年(543年)张缵为使,持节督湘、桂东、宁三州诸事,湘州刺史。隋、唐时,“莫徭”民族活跃在三湘大地的大部分地区,《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尝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今常德一带、巴陵(今岳阳地区)、零陵(今永州和邵阳的大部分)、桂阳(今郴州地区)、澧阳(今益阳与长沙部分地区)、衡阳(今衡阳与株洲部分地区)、熙平高瑶(今广东连州、韶关地区)皆同焉。”与此同时,在湖南的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出现了“梅山蛮”,这是居梅山的蛮族,以山取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唐乾宁四年(897年),“邵州故蒋勋起兵,连梅山蛮寇潭州。”“梅山蛮”地的新化、安化地区,自唐末五代就为“蛮”所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载:新化县“汉长沙国益阳县地,自晋以后,皆为蛮地。”既然是蛮地,毫无疑问是原“长沙蛮”、“湘州蛮”的后裔。亦是今瑶族的先民。唐末元和年间,三湘大地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徭。人宋以后,湖南境内的瑶族称谓多种多样,但都未离“瑶”字。宋以后,特别是章悖“开梅山”之后,至明清,湖南徭人,除部分仍居住在湘南、湘西南外,大部分往两广、贵州迁徙。明清以后,湖南不再是瑶族的大本营,大本营已转移到两广。然后又往东南亚诸国迁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东南亚诸国的部分瑶族又向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瑞士、新西兰等国迁徙。瑶族成为一个跨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