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费孝通先生说:“盘瑶很可能是瑶族的主干。就是说,在历史上这一股由淮河流域南下的移民,开始时可能就是盘瑶的先民。他们在移动中,一路吸收其他的集团,形成现在的瑶族。”④费先生所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今瑶族来源于淮河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东夷或九黎蚩尤;第二层意思是说瑶族先民在往南迁徙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员而形成今之瑶族。我们把第一层意思看成是瑶族之源,前面已论述,此不赘笔。所谓流,就是说,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份的人和特征,构成了今之瑶族。
② 首先是吸收了苗民族。史学界一致认为:苗瑶同源,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苗瑶是历史上三苗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二者在共同反对尧、舜、禹的斗争中联合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互相融合。其次吸收的氏族应是罐兜。第三是夸父。夸父是中国上古史最伟大的氏族(民族)之一。《山海经•海内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干河谓,河谓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第四是濮人。濮是江汉地区十分古老的一个土著民族,《周瑶番书•王会解》载:“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第五是僚人。何光岳先生指出,僚人“一部分则融人苗、徭、侗水、布依、壮、傣、土家等。”戴裔煊在《僚族研究》中指出:“僚乃一后起名称,上古无所谓僚。就余所知,僚子之称,始见于晋张华所著之《博物志》,谓‘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稍后常璩《华阳国志》始屡有所见,如蜀志‘滇僚賨焚’……于是僚之名,渐见于载籍。”第六是俚人。《循汉书•南蛮传》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俚人早在南北朝时就已进入湖南,与苗、徭、巴、僚、濮、越等杂居。南北朝时,俚人活动频繁,生活在湖北、湖南以及广东等地,特别是澧水流域,澧水、澧阳、临澧皆以其得名。第七是巴人、廪君。早在夏代时,巴人就已到达汉中地区居住。《通典》云:“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⑨《巴志》亦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守。”董其祥认为:“巴围实为江汉诸姬之一,乃至春秋之世,巴人活动仍在汉水流域。”⑩徐中舒也说:“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⑩可见,巴与瑶族先民南蛮早在夏、商、套周时就同居于汉水流域开始打交道,在春秋战国时,巴人甚至伐嘉楚围鄄,鄄是瑶族先民。第八是诞。《集韵》云:“蜒,蛮属,或从虫虫。”《文新附》:“蜒,南方夷也,从虫蜒声。”蜒民最初见于巴中。《华阳国志•巴志》云:“巴东郡……多奴、猿、夷、蜒之蛮民。”又说:“其属有濮、寅、苴、共、奴、猿、夷、蜒之蛮。”谭其骧先生在其《粤东民族考》中说:“蜒民最初见于巴中,六朝以来,始辗转移于粤东。”《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载:“武夷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巴即巴人,醴,即俚人,由即瑶人,诞即诞民。第九是越族。越族是我国古代居住在南方的一个大的民族集团。史籍载“百越”。《汉书•地理志》云:其他“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也包括今湖南湘江和资江流域。据史载:商时,湘北为商统治,但其居民主要仍然是越族中的扬越或春越。扬越以汉水流域为中心与蛮同处一地。越文化落后于商文化,于是越人接受了商文化而创造出一种新文化杨越文化。
③ 从以上叙述我们看到瑶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北往南迁徙,先后吸收了三苗、罐兜、夸父、濮、僚、俚、巴(廪君)、诞、越、楚等较大的古代民族的成员,当然也还吸收了一些较小的民族成员,如戎、蛮、庸、共、苴、夷等等。特别是华夏民族(汉)成员。最终形成了今日的瑶族。以上民族之成员又是怎样融人瑶族的呢?其前提条件是“杂居”。其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联合斗争和共同迁徙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相互融合;二是互通婚姻,特别是瑶族招赘其他民族李本的男子;三是封统治阶级派往瑶区的官吏、屯守官兵、隘兵,塞其子孙与瑶族长期相处,无形中接受了瑶族的文化,而融人瑶族委社会中;四是收养关系。瑶族中有不成为的规定:若本人无子女,究文可收养其他民族的小孩,顶替香火。五是为逃避苛捐杂税、赋役、避战乱、天灾,部分其他民族躲进瑶山,长期在瑶山居住“习俗嗜好皆同瑶人”;六是封建朝廷招抚时,将与瑶族杂居的其他民族成员同时招抚至瑶区;七是其他民族成员生活在瑶区,慢慢地被同化。总之,瑶族的源是九黎蚩尤,流则是苗、罐兜、濮、僚、越等等。源和流共同构成了今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