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文学评论

瑶族的流

作者:李本高 【字体:

“尤”称的取名,与古代的九黎、三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黄帝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间就出现了部落联盟“九黎”,《国语•楚语》云“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史记•五帝本纪》亦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不能正,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这里所指的蚩尤就是九黎部落联盟之首。蚩尤实际上是今苗族和瑶族先民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首领。 

蚩指苗族先民,尤指瑶族先民。瑶族自称“尤”,“苗”字从草由声。《说文解字》在解释“苗”时指出:“苗,蓓也,从草由声。”“三苗”部落联盟与“九黎”部落联盟一样,曾与中原诸夏部落相颉颃。分别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对抗。周至春秋,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以及安徽西南部等地区出现了名“荆蛮”的族称。秦汉之际,荆蛮的一部分与当时的部分濮、越、苗、畲等少数民族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盘瓠部落集团。《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其后滋蔓,号日‘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又云:“其在黔中五溪、长沙间则为盘瓠之后。”《晋纪》亦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皆盘瓠之后。”叶饯在《溪蛮丛笑》一书的序中说:“五溪蛮皆盘瓠种也。”稍后又出现了“长沙蛮”、“零陵蛮”。三国时期,武陵蛮特盛,《后汉书•南蛮传》载:“光武中兴,套武陵蛮夷特盛。”南北朝时期,史籍未载“长沙蛮”、“武陵蛮”、“零陵蛮”。但在上述蛮夷居住的地方出现了“湘州蛮”和“桂阳蛮”,均以地名而得族名。两晋时,“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在此范围,即今湘江流域至南岭北,居住的少数民族均称为湘州蛮。而此区域是原长沙蛮居住地,可见“湘州蛮”一“长沙蛮”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在湘的五岭北地区出现了“桂阳蛮”族称,《宋书•本纪》云:“南北朝宋武帝大明中,桂阳蛮反,振武将军沈冲之讨之。”这里的“桂阳蛮”,很可能是南迁的“长沙蛮”,也是瑶族先民的一部分。 

① 费孝通先生说:盘瑶很可能是瑶族的主干。就是说,在历史上这一股由淮河流域南下的移民,开始时可能就是盘瑶的先民。他们在移动中,一路吸收其他的集团,形成现在的瑶族。”④费先生所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今瑶族来源于淮河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东夷或九黎蚩尤;第二层意思是说瑶族先民在往南迁徙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员而形成今之瑶族。我们把第一层意思看成是瑶族之源,前面已论述,此不赘笔。所谓流,就是说,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份的人和特征,构成了今之瑶族。

② 首先是吸收了苗民族。史学界一致认为:苗瑶同源,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苗瑶是历史上三苗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二者在共同反对尧、舜、禹的斗争中联合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互相融合。其次吸收的氏族应是罐兜。第三是夸父。夸父是中国上古史最伟大的氏族(民族)之一。《山海经海内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干河谓,河谓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第四是濮人。濮是江汉地区十分古老的一个土著民族,《周瑶番书王会解》载: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第五是僚人。何光岳先生指出,僚人一部分则融人苗、徭、侗水、布依、壮、傣、土家等。戴裔煊在《僚族研究》中指出:僚乃一后起名称,上古无所谓僚。就余所知,僚子之称,始见于晋张华所著之《博物志》,谓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稍后常璩《华阳国志》始屡有所见,如蜀志滇僚賨焚’……于是僚之名,渐见于载籍。第六是俚人。《循汉书南蛮传》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俚人早在南北朝时就已进入湖南,与苗、徭、巴、僚、濮、越等杂居。南北朝时,俚人活动频繁,生活在湖北、湖南以及广东等地,特别是澧水流域,澧水、澧阳、临澧皆以其得名。第七是巴人、廪君。早在夏代时,巴人就已到达汉中地区居住。《通典》云: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⑨《巴志》亦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守。董其祥认为:巴围实为江汉诸姬之一,乃至春秋之世,巴人活动仍在汉水流域。”⑩徐中舒也说: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⑩可见,巴与瑶族先民南蛮早在夏、商、套周时就同居于汉水流域开始打交道,在春秋战国时,巴人甚至伐嘉楚围鄄,鄄是瑶族先民。第八是诞。《集韵》云:蜒,蛮属,或从虫虫。《文新附》:蜒,南方夷也,从虫蜒声。蜒民最初见于巴中。《华阳国志巴志》云:巴东郡……多奴、猿、夷、蜒之蛮民。又说:其属有濮、寅、苴、共、奴、猿、夷、蜒之蛮。谭其骧先生在其《粤东民族考》中说:蜒民最初见于巴中,六朝以来,始辗转移于粤东。《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载:武夷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巴即巴人,醴,即俚人,由即瑶人,诞即诞民。第九是越族。越族是我国古代居住在南方的一个大的民族集团。史籍载百越。《汉书地理志》云:其他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也包括今湖南湘江和资江流域。据史载:商时,湘北为商统治,但其居民主要仍然是越族中的扬越或春越。扬越以汉水流域为中心与蛮同处一地。越文化落后于商文化,于是越人接受了商文化而创造出一种新文化杨越文化。

③ 从以上叙述我们看到瑶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北往南迁徙,先后吸收了三苗、罐兜、夸父、濮、僚、俚、巴(廪君)、诞、越、楚等较大的古代民族的成员,当然也还吸收了一些较小的民族成员,如戎、蛮、庸、共、苴、夷等等。特别是华夏民族(汉)成员。最终形成了今日的瑶族。以上民族之成员又是怎样融人瑶族的呢?其前提条件是杂居。其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联合斗争和共同迁徙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相互融合;二是互通婚姻,特别是瑶族招赘其他民族李本的男子;三是封统治阶级派往瑶区的官吏、屯守官兵、隘兵,塞其子孙与瑶族长期相处,无形中接受了瑶族的文化,而融人瑶族委社会中;四是收养关系。瑶族中有不成为的规定:若本人无子女,究文可收养其他民族的小孩,顶替香火。五是为逃避苛捐杂税、赋役、避战乱、天灾,部分其他民族躲进瑶山,长期在瑶山居住习俗嗜好皆同瑶人;六是封建朝廷招抚时,将与瑶族杂居的其他民族成员同时招抚至瑶区;七是其他民族成员生活在瑶区,慢慢地被同化。总之,瑶族的源是九黎蚩尤,流则是苗、罐兜、濮、僚、越等等。源和流共同构成了今瑶族。

 

南北朝梁时,史籍出现了“莫徭”的族称,《梁书•张缵传》载:“大同几年(543年)张缵为使,持节督湘、桂东、宁三州诸事,湘州刺史。隋、唐时,“莫徭”民族活跃在三湘大地的大部分地区,《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尝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今常德一带、巴陵(今岳阳地区)、零陵(今永州和邵阳的大部分)、桂阳(今郴州地区)、澧阳(今益阳与长沙部分地区)、衡阳(今衡阳与株洲部分地区)、熙平高瑶(今广东连州、韶关地区)皆同焉。”与此同时,在湖南的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出现了“梅山蛮”,这是居梅山的蛮族,以山取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唐乾宁四年(897年),“邵州故蒋勋起兵,连梅山蛮寇潭州。”“梅山蛮”地的新化、安化地区,自唐末五代就为“蛮”所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载:新化县“汉长沙国益阳县地,自晋以后,皆为蛮地。”既然是蛮地,毫无疑问是原“长沙蛮”、“湘州蛮”的后裔。亦是今瑶族的先民。唐末元和年间,三湘大地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徭。人宋以后,湖南境内的瑶族称谓多种多样,但都未离“瑶”字。宋以后,特别是章悖“开梅山”之后,至明清,湖南徭人,除部分仍居住在湘南、湘西南外,大部分往两广、贵州迁徙。明清以后,湖南不再是瑶族的大本营,大本营已转移到两广。然后又往东南亚诸国迁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东南亚诸国的部分瑶族又向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瑞士、新西兰等国迁徙。瑶族成为一个跨国民族。 

 

来源:《李本高瑶族研究文选》
日期:2012-03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