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文学评论

板楯蛮即湘西土家祖先的论证

作者:阳盛海 【字体:

巴子国的内部组成属类多种多样。《华阳国志》载:其属有濮、宝、苴、共、奴、猿、夷、蛋之蛮,其中之夷亦称白虎复夷,又称弱(其两切,弓强貌)头虎子,又称弱头白虎复夷。这白虎复夷,当即《后汉书南蛮传》所说的板楯蛮。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日: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税,余户乃岁人责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楣蛮夷。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板楯蛮当即湘西土家的祖先(1981年按:说板檐蛮是土家的直接祖先,不确切,但基本特征一致应受到注意。)这可从如下四方面加以论证:第一,射杀白虎。至今民间仍保有土家祖先打过白虎的传说,只是误秦昭襄王为汉昭帝。在民间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迷信:小孩害急症(症状:眼睛翻白,口吐白沫,四肢痉挛),大人就说是白虎捉去了,一定要请土老司来赶。这是与《后汉书南蛮传》中巴郡南郡蛮所说魂魄世为白虎若合符契的。打虎为土家祖先的优良传统。龙山茨岩塘的彭姓,就说他们的祖先三弟兄来到当地时,碰到一只老虎,几拳头就打死了,因而自称为花老虎、黄老虎、扁担花。永顺八区的王姓就说他们的祖先是打虎将,有一把作为打虎利器的铁伞。据传,当时的猎户即名梅山(后来梅山转为猎神),强弓硬弩,勇悍异常。由此可知,土家的祖先即以驰驱山林、搏击猛兽作为自己生活的突出特征了。

第二,俗好歌舞。据《华阳国志》所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我们可以据此以断定富有特殊风味的板楣蛮的歌舞,在古代当是一种用来鼓励士气的军前舞蹈,而这种军前舞,在湘西土家人中却以摆手舞这一名称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调征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南门外,乃令其士卒半女妆(据《永顺县志》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士兵是否能女妆,尚值得研究),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竞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笔者按:一次歌舞,竟然使守城者流荡无坚志,宁非奇谈),某则以精兵潜逼他们,跃而人,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誦武功之意。(《龙山县志》)这个记载有它好的方面,也有它坏的方面。好的方面,是在于它无意中证实了摆手舞确系军前舞;坏的方面就在于它对土家摆手舞的舞姿作了极大的歪曲。摆手舞根据它目前的形态来看,决非靡靡之音,这是可以断言的。有几位负责调查研究的同志,依据他们的所见所闻,肯定摆手舞是农作舞,是有部分道理的,因为现在的摆手舞,确已掺人了一些农事动作。但如我们细致地深入地研究一下,就可发现摆手舞,原是具有大量的军事动作的舞蹈。这不是空口说白话,事实上至今还有许多老年农民尚能作此舞的。为了证实这一点,就请看下面的关于摆手各种队形各种动作的记载:环摆:摆众都环绕锣鼓台,按照锣鼓的音节运作;软式摆动大,硬式使暗劲。单摆:或打拳,或使刀剑枪杠桢,或耍板凳;锣鼓的打法较环摆不同。插花摆:比摆,队摆,只穿空处,不撞正面,这两个摆式都免不了拳足刀枪。不大许搞,怕的是打架。竞摆(赛跑):都披着被盖,以像甲胄,在原野中奔跑,越栏,跳沟,涉水翻坎样样都有。还有拖长竿,拖着竹竿或木竿奔跑,跑向指定地界,然后定先后,这叫登长竿。然后再看回归的先后。回来之后再又跑去(换人不换人都是可以的)抢长竿,只要跑去抢一根就急急奔回,这叫‘‘夺长竿。(据龙山茨岩塘69岁老人彭清泉的笔述)根据上面所叙述的情况,摆手舞之为军前舞,大概是无可置疑的了。三千多年前的著名舞蹈,一直在土家人民中保存着,这是使人深为欣慰的;但眼看着它由于没有受到应有的珍视,而逐渐湮没下去,又不能不使人心头感到阵阵的焦急。

第三,不输租税。土家保有其祖先因打白虎而免租税的传说。

第四,岁人责钱。宝钱(或单称为宝)是板楯蛮贡赋的专称,据《永顺县志》所引明刘健世忠堂铭天宝献賨,稽首帝庭一语就可见土司是将自己的贡赋也称之为责的。

根据上面的四种情况来看,将土家断为板楣蛮的后裔,理由是很充足的。为了使结论更坚实,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旁证来。《湖北通志舆地志》第二十一转引《晏公类要》云:荆楚之风,夷夏相半,有巴人焉,有白虎人焉,有猿蛋人焉。巴人好歌,名踏蹄白虎事,道蛮蛋人与巴人事……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这和土家在摆手堂摆手的情况是很相类似的。《蜀中广记边防记》第八上川东(南平、平茶、邑梅、酉阳)篇径引宋史:渝州蛮者,古板檐七姓蛮,唐之南平獠也。可见四川酉阳一带的土家,也就是板檐蛮的后裔。再在此篇酉阳宣抚司项下载有:人分三种,日狍獠,日冉家,日南客。暖则捕猎山林,寒则处岩穴。借贷以木刻为契,婚姻则累世为亲,开户十三里,其属有九溪十八洞蛮。唯是九江后溪西南一带,近为镇箪苗所破,境土日削,莫克恢复,常告急于我焉。如果对其中婚姻则累世为亲一语没有产生误解,那么它和《永顺县志》中如下的记载是大为相同的:土司旧例: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日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竞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府州檄示》)这种情况一直在解放前夕都是非常普遍的,或许就是巴子国的遗俗。既然土家是板楯蛮的后裔,那为什么土家的历史会失传了呢?这原因究在哪里呢?主要原因是在汉晋之间与亲族脱离了联系,完全是汉晋统治阶级人为制造的人口迁徙所促成的。请先看《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渥山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屯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荆州诸郡兵万余人讨之,圣等依凭阻隘,久不破。诸军乃分道并进,或自巴郡、鱼腹数路攻之,蛮乃散走。斩其渠帅,乘胜追之,大破,圣等乞降,复悉徙置江夏。这是一种情况。而主要的还是下面各种载籍纷述者:蜀建兴三年,丞相亮之南征,以郡氏李恢为太守,改(指改益州)日建宁,治味县。(《华阳国志》)“……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钽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蜀志》)六年……李恢迁濮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以实二郡。(《华阳国志》)李恢把建宁(在今云南曲靖一带)一带的少数民族杀的杀了,迁的迁了,那一带地方当然显得异常空虚,于是迁濮去填补。这个濮字是个煞费研究的字眼。濮在中国民族史上是一个外延可宽可窄的概念。古史凡在楚西南者均谓之濮,因其种落特多,故又称百濮。《华阳国志》中使用的濮字甚多,没有明确界说,时而似特称,时而似泛称,令人费解。土家中彭姓虽多,却不是家家原来都是姓彭的。传说土司异常暴虐无道,具有初夜权,外姓女子结婚时,必须和他先睡三夜,同姓则罢。于是很多弱姓都改姓了彭、田、向。以至在前一个时期,有些假姓彭的还复了姓;有些虽没有复姓,却可以说出自己祖先原本姓什么的。据说在这种大量改姓的情况下,又产生另一种成为土家特征的现象,这就是同姓可以开亲。于是彭蓬氏(就是彭彭氏)有了,向尚氏(就是向向氏)也有了。当彭士愁获得了土家的统治大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当然要想方设法来割断土家的历史,尽量要使土家人民的视线投向江西。这种传统当然由他那些土化了的子孙保留下来。不过,历史的真实又是掩盖不掉的,于是到了彭世麒手里,就只好文字上用功夫了,这样,令人捉摸不定的伯窑大彭就产生一种叫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望而咋舌的作用了。彭姓土司尽量伪造历史,这是土家历史失传的第二个原因。

 

来源:《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
日期:2009-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