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个具有近两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一样,侗族人民在其有史以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创造了多样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在侗族纷繁的文化百花园中,除了人们将会用之不竭的物质文化之外,还盛开着令人惊叹和陶醉的朵朵精神文化之花。例如,侗族大歌在1986年国际巴黎艺术节演出,振憾国际音坛,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媒体评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
艺术节执行主席格尔维特高度评价侗族大歌是“这样纯正和如此闪光的音乐艺术,在世界实为少见。它不仅是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全世界人民也会喜欢它!”在侗族众多的优秀器乐中,玉屏箫笛可算为皎皎者。它的造型精致,音质优美,表现力强。雌雄箫笛各具特色,合奏时娓娓动听,柔润含蓄,浑厚洪亮,高昂奔放,调律和谐,情韵盎然。民间早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诗句来赞誉玉屏箫笛古今中外远近传情的美德。1913年和1915年先后获得伦敦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和旧金山万国巴拿马赛的银质、金质奖章。近年来远销国内外,深受世人偿识与亲睐。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群中的精品,1985年在北京举办了《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后,在首都引起了轰动。认为“以侗寨鼓楼为代表的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精华”,是‘‘神奇的文化”。参观展览后的观众评说:“我们民族的文化真是星河灿烂,值得骄傲!”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高级建筑工程师罗哲文撰文高度评价侗族建筑艺术,他写道: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性作品。从文物古建筑来分析,鼓楼和风雨桥在历史、艺术、科学三方面的价值都是兼备的、而且在民族民俗研究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认为“鼓楼和风雨桥在我国古建筑艺术中可称得上杰作。”文章认为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3种主要方式融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除了那些规模宏大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之外”,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我国建筑艺术文化的典型。
一些民族学家认为“侗族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脉相承的。侗族建筑的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庄严与凝重”,它既有向汉族学习的东西,又有侗族自己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侗族有这么好的文化面貌”,“侗族人民的文化创造为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证明了,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当联合国有关机构官员和各国驻华使节100多人参观了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模型、图片和风情展览之后,都惊叹不已,热情赞颂“中国侗寨太美了!真像童话世界。’’这些国际友人特别科学求实地评价了“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但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这都充分地说明了以鼓楼和风雨桥为代表的侗族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如今,侗族走出侗乡,遍及国内,走向世界,它以自己特有的秀丽雄姿屹立于国内名胜景点、国外名都或“中国村”、“世界公园”里。
以侗锦为代表的侗族纺织刺绣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侗族自种棉麻纺织成的“斑细布”就是后来的“侗锦”,早在唐宋时期其工艺水平已达到当时向朝廷进贡的要求;清代被称为“诸葛锦”,当时黎平诗人张应铭作诗赞道:“苎幅参文绣,花枝织朵匀,蛮乡椎髻女,变有巧手人。”侗锦已闻名于世。侗锦分“素锦’’和“彩锦”,图案多为四方形、圆形、梭形以及其他动物抽象化等几何抽象形图案。图纹精美丰富,色调和谐,有彩有素,彩素相兼。以侗锦为原料的衣服装饰,几乎把人们打扮得如花似锦。这一优秀文化现象同时也说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弘扬光大。本文特别需要重墨着彩的,就是侗族文化中以侗锦为代表的织绣服饰艺术。因其内容丰富多彩,图纹精美华丽,不愧为侗族又一文化奇葩。侗族服饰艺术,包括刺绣、挑花、绣花、编织、织锦、贴花等工艺形式,无不渗透和表现于男女老少人们的常年或节庆中多达数十个品种的穿戴服饰上。其图案花纹,如日月星晨、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木鱼虫以及传说故事中的风情和吉祥如意物象,纹式不计其数,色调斑斓。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侗族人民在其社会实践中,也有极高的审美水平和卓越的创造才能。侗族服饰艺术取材于人民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真人真事、真物真象,通过艺术品抽象充分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人民性这一永恒主题,体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设计和实施这些图案时,又从实际出发,服从需要,体现了艺术的真正价值。如装饰图纹,多设在袖口、裤脚等衣着容易破损的地方,既能美化,又能补损,实用价值强;以长条形式饰于衣边、袖口、裤脚和带上,以长方或四方形图案装饰在头巾、面巾、被面、背带和寿被上,形纹协调,美观大方。
在图案组织和色彩调配上,也有侗族的独到之处。多以三角形、菱形和直线、直角为主的几何组织,如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品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田字形和一些自然物形状,就很协调美观。色彩处理,大胆使用原色和重色,合理地调配红、兰、黑、白、黄、绿等色,使图案鲜明强烈,绚丽夺目。然而,这朵服饰艺术文化奇葩似在含苞,身藏不漏,需要催促开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多门类、多领域的侗族文化研究,日渐深入,硕果常新,不断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新的论文和专著,可喜可贺。近期又有《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专著问世,向世界开放,更当贺喜。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离休老干部张柏如著作、由台湾《汉声》杂志社1994年10月出版的《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以下简称《探秘》),填补了我国侗族服饰文化研究没有专著的空白。《探秘》的问世,是我国侗族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每日电讯》和《群众文化》、《中国老年报》以及《湖南日报》等10多家报纸作了专题报道。《探秘》以侗族服饰工艺美术为对象,通过详尽的实物照片和文字揭谜,真实而全面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侗族独具特色、风格各异、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服饰艺术,揭示了侗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面貌。《探秘》从侗族服饰艺术的各个角度及其历史变化,详尽地探讨了侗族服饰文化的奥秘,使本书具有极深沉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
《探秘》分上下册,上册为《服饰篇》,刊在《汉声》70期上。它用巧妙的篇目、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侗族的分布、古代侗族服饰的演变、侗族的“月堆瓦”、侗族芦笙衣图录、现代侗族服饰款式、侗女的发式、侗女的头帕、侗族服饰、现代侗族服饰图录、农民起义与剃发易服、侗布的染洗曝、织绣艺术的品种、烟色菱纹罗与侗锦、侗族刺绣针法、织绣艺术品种图录、背带寄托慈母情、侗族妈妈背孩子、艺术深植于生活之中。下册《图纹篇》,刊于《汉声》71期。同样以极巧妙的版式、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侗族古老的芦笙衣、侗锦图纹考释、太阳与古榕——儿童的保护神、神鸟繁衍了侗族、龙与凤——胞兄和天使媒宫、葫芦和侗族的渊源、鱼与侗族、神秘的月亮花、竹子与男性生殖器崇拜、蜘蛛崇拜与仿生应用、侗族鼓楼、井纹背带与马纹寿毡之迷、残存的蛇图腾崇拜习俗、其他图纹、百越记事符号和江永女书;图纹图录有:太阳纹、月亮花纹、龙纹、凤纹、鸟纹、蛇纹、马纹、蜘蛛纹、榕树花纹、竹根花、井纹、葫芦纹、其他图纹。上下两册共用照片和线描图800多幅,专题论著70000余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侗族先民从原始时代使用自然物进化到以纺织物制作衣服的演化过程,从原始款式演化到当今20余种不同服饰的历史奥秘,以及各种图纹的深层内涵,就像侗族人穿上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书,由历史的长河中款款走来。<探秘》编排奇特,图片清晰,立体感强,印刷精美,显印出侗族织绣服饰的原色原貌。视读《探秘》,使你好象亲临其境,看到了侗家人织绣侗锦的神奇奥妙。《探秘》专著还反映了它的独到之处和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侗族服饰艺术与研究侗族历史相结合。从古到今,把侗族不同历史时代的服饰及其特点,分类释述,耀然于书上。二是研究侗族服饰艺术与研究侗族族源相结合。试图从侗族服饰的不同图纹中,探其历史奥秘,对侗族族源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三是研究侗族服饰艺术与研究古代侗族科学技术相结合。侗族是一个自己种棉、纺纱、织布、染布,自己设计做衣服,自己穿戴饰美的民族。要求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探秘》的作者,对侗族种植篮靛、制作染靛、浆染布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其古代靛染科学技术的奥妙,公诸于世。四是研究侗族服饰艺术与研究侗族民俗相结合。《探秘》的作者,通过对侗族小孩背带的研究,对10多种花带背负小孩的方式方法作了线描和题解,妙趣横生,俗理诲人。五是汉族与侗族结合,一同研究,共出成果。
《探秘》的作者是汉族,长于绘画、照相,有从事民族文化科学研究的学识;其妻是侗族,生长生活在侗乡,是种棉、纺纱、织布、染布、织绣侗锦的能手,是侗族服饰艺术的活字典。两个民族,一对夫妻,双双探秘,这是《探秘》成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要说说《探秘》成书的原因和功劳。我们认为,《探秘》的成就,一、要感谢侗族人民,是他们创造了《探秘》所揭示的全部不朽的文化内容。同时我们也要致礼于台湾《汉声》杂志社,是那里的小姐、女士和先生们为《探秘》的出版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出了大力,提供了条件。二、功在作者,是张柏如先生对侗族文化献出了全部爱心,几乎用了毕生心血投入《探秘》的资料搜集、潜心研究和奋笔著作上,才使《探秘》终于问世。《探秘》的作者张柏如先生23岁即工作和生活在侗乡,接受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受到侗族服饰文化这朵璀灿奇葩的吸引。当他的《一个翻身农民的故事》套画获得县办土地改革展览会好评,反映侗族人民生活及其民间绘画、刺绣、织锦和花桥板画在湖南全省首届美展会上受到很高评价,侗女吴秋香的《织锦》被评为一等奖,本人这受聘为评奖委员,侗锦获得专家们一片赞誉声时,他震动、激情,意识到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年华二十八岁的张柏如即萌发了搜集、探求侗族服饰艺术奥秘的念头,并着手广集侗族服饰艺术品,叩开了探索侗族服饰艺术殿堂的大门。在历经了人生时间隧道中的风风雨雨和砍坷不平,饱尝了本不该再有的人生中的甜酸苦辣之后,他历时38年,先后卖掉邵东老家的一栋砖房和通道农村的一栋木房,配购了两部照相机,筹集了必要的调查活动经费,支撑着百病缠身的瘦弱体态,行程数万里,走访了湘、黔、桂3省、自治区20个侗族聚居县的村村寨寨,把各个侗族地区的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款式、不同纹样、不同工艺而又各呈异彩的作品,择其精华,收购到手。总计400余件,其中有明末清初的古侗装,有早已失传了的工艺品种;作者还拍摄了1000余幅彩色照片。《探秘》的作者从面上搜集工作转入纵深研究,着重研究了侗族服饰文化的深层内涵,寻找服饰图纹中的历史神话,透过服饰艺术这个窗口,让人领略了侗族先民不同历史时期的宇宙观、神灵观、伦理观,看到了侗族浩翰的艺术世晁的历史画面。
侗族服饰艺术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等学科,作者经过阅读大量的古籍和方志,以及有关百越民族史籍,从古老的侗歌、侗款、侗垒、民间传说中求得印证,从侗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情趣中发现服饰艺术中所包含的历史渊源和深层文化内涵之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工作和潜心研究,终于完成《探秘》这部博大精深、文图并茂的专著。《探秘》的出版发行,对于保存侗族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侗族优秀文化,对于增进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人类文化宝库,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无限热爱民族文化和一生服务于民族文化研究事业的崇高品德,他的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他的任劳任怨和平共处无私奉献的精神,都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和弘扬。诚然,《探秘》也存在有不足之处,有的分析不尽填密,某些提法或一些见解有待研究。但科学上有争鸣方能有发展。况且,瑕不掩瑜,《探秘》是一部可喜可贺的成功之作。载于1995年婷}州民族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