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文学评论

“飞山蛮”的分布

作者:吴万源 【字体:

  笔者查过不少史书,未看到关于“飞山蛮”分布的明显记载。顾名思义,“飞山蛮”者,即系“飞山”附近和“飞山’周围以及“飞山蛮’首势力范围内之居民也。根据史书记载:“飞山蛮”的首领是潘仝盛、杨承磊、杨再思等人。查潘、杨等人所管辖的势力范围极广。据廖耀南同志考证,“全盛、承磊据今靖县、通道、黎平一带,号称‘十一洞’。杨再思据今芷江、黔阳、会同一带,称‘诚州’。”据中央民族访问团1951910日写的《晃县的侗族》的调查材料:“杨再思兄弟足‘侗蛮’中的主要人物,曾经起义反抗当时统治者楚王马殷,后来被马殷收降,从此做了侗蛮的I:司官。武冈州志碉蛮志说:‘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马殷初据湖南飞山(今靖州),侗蛮首潘全盛统干人,持险阻于辰州蛮,宋邺为声援,遣其党寇武冈,杀戌卒,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兵五千讨之。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昼夜兼行抵飞山下,得平地数处,趋兵分布立栅一日而毕,一直抵岗前并斩之酋或三千人,尽炽其巢穴。族人杨再兴等以地附于楚’。从。麓,民族探秘此,再兴、再思兄弟做了侗官。杨氏族谱说;‘以其地分置古州、龙里、潭溪、洪州、八舟、湖耳、欧阳、新化为十洞,以部属吴、龙、谢、姚、石诸大姓,立僚属侗官抚绥侗民,境内析悦,雄居诚州……民思其德,立飞山宫祀之。”又据芷江县碧涌保存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仲冬谷旦编的杨氏族谱•卷杨氏受姓分支图(五)载:白震公传至二十七世孙再思公生上二子分支图记载:“长政岩迁渠河诚州容江、次政洪迁鸡摆尾锦屏湖耳、政滔迁黎平靖州湖耳邛水罗蒙、四政传迁古州河南福建、五政俭迁诚州平茶河南福建、六政预迁上毛坪湖广、七政添迁诚州渠洞石阡省溪、八政爽迁九贡漕滴提溪、九政权迁平茶乌罗九保、十政流迁楼寨苗江、十一政握迁都云八砦、十二政敏迁坝洪州新化。”由此可见飞山蛮杨氏首领及其子孙分布的范围是比较辽阔的。南于全盛、承磊、再思等是“飞山蛮”的首领,领导飞山蛮民反抗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做了小少有益了。‘蛮”民的事情,闪此,受剑“蛮”民的爱戴和拥护,至今还流传着称赞他们的传说故事。作为历史折光的传说故事,具有--定的可信性。这个传说故事叫“杨太公救飞山",故事产生于唐末宋初,流传于湘、黔、桂省边的靖县、绥宁、通道、三江、黎平、芷江、新晃等县,其梗概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在古代叙州(包括今人的溆浦、麻阳.、辰溪、黔阳、会同、靖县、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人柱、锦屏、黎平、‘芷江等县出了四人英雄豪杰,.个叫做杨人公(即杨再思),住居叙州北方洞寨;‘个叫潘大虎(即潘全盛),居住叙州东南八洞,.个叫杨神雷(即杨承磊),居住叙州西南五洞;‘个叫做姜士奇(吕帅益),居住西方三洞。四人结拜为兄弟,誓同生死。杨人公(也有叫杨令公的)有三尺神光飞天宝剑,潘人虎使一把门板大刀,杨神雷有一枘青铜人锤,姜士奇有一条十节长鞭,人人武艺高强,四兄弟比武,比了三天三夜夜,小分胜负。最后,杨太公运用神光飞天宝剑,使出绝招,剑光一闪,宝剑变软,把门板大刀、青铜人锤、十节长鞭搁在•起,剑锋竖在中间,三人使劲拉呀拉呀也拉不动,三人服输了,便拜杨太公为人哥。人公•松手,三人才扯开自己的武器,于是,太公送给每人‘点东西做纪念。三人看那东西,义看自己的武器,人虎的门板大刀的刀尖,被太公的神剑削,去了一寸,成了“鬼头刀”;神雷的青铜大锤顶,被太公的神剑削成平顶锤;士奇的十节长鞭,也被太公的神剑削去了一节,成了九1了鞭。三人非常惊奇,对太公更加诚服了。后来,四兄弟各奔四方,创家立业,过着耕耘的牛活,家发人兴,成为一方的族长和头领。潘大虎居住的飞山洞地方,因受自然灾害,群众生活艰苦。潘人虎听说武冈州官员,欺压百姓,搜刮民财,蓄有金洞银库,还有碧玉簪,便带领几千洞将洞丁攻打武冈州,想夺取金洞银库碧玉簪,分给伞洞百姓,解决生活困难。第一次去攻打,没有成功。过了一年,又邀请杨神雷一起去攻打,义没有成功,还脑怒了朝廷,马王爷派吕细鸠(即吕帅周)带兵偷袭飞山寨,血洗飞山洞。潘人虎、杨神雷住抗击官兵中,壮烈牺牲。杨太公闻讯精兵赶来救,哧跑了吕师周,使飞山洞民,避免更人的灾难和痛苦,并长期保护他们,使他们重新振作精神,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过着美好的生活。(摘白杨锡光同志搜集整理的《杨太公救飞山的传说故事》)。这个传说故事,反映杨再思和兄弟们为古代叙州州民做好事,受到州民的爱戴。因此把他们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传颂,以便教育和鼓舞子孙后代。杨冉思曾任诚州、微州剌史,被封为“威远侯”、“英惠侯”。其父母葬于今会同县连山乡火神坡。为了纪念杨再思保护叙州,发展叙州,诚州、微州的英雄业绩,古代叙州、诚州、微州的居民,为他立庙敬奉。飞山庙或杨公庙,遍丁古代叙州、诚州、微州。清朝年间,从芷江迁往鄂西的杨姓等后代,也立有飞山庙。从“飞山蛮”首领的势力范围,和建有飞山庙的区域,便可看出“飞山蛮”的分布,大体上是今天湖南的绥宁、通道、靖县、会同、黔阳、新晃、芷江:贵州的黎平、榕江、锦屏、天柱、玉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一带。

来源:《湖南民族探秘》(上卷)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