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历史村寨大多是土家族或苗族的村寨,这些村寨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村寨在建设过程中都能顺应周边独特的地形和环境,依山而建,伴水而居,与自然高度融合。在长期的村寨聚居生活中,两个民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和苗族一样,土家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迁,变迁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土家族的文化呈现出较为开放的多元特征,体现出他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
湖南境内的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桑植、古丈等县,该地区被统称为武陵源,古称武陵。这里崇山峻岭,悬崖陡峭,沟壑纵横,急流飞瀑,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土家族村寨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坡地,由于地处山区,平地很少,能够用于种植粮食的平地极其珍贵,所以建造房屋一般都选择在山坡上。因此适合于南方山地的干栏式建筑就成为土家族村寨民居的基本形式。同样是建在山坡地上,土家族村寨却和苗族、侗族村寨有所不同。苗族、侗族村寨的民居成群成组地沿等高线布置,民居经常是一栋连一栋地横向排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家族村寨则基本上是各家各栋相互独立地选择住宅地基和朝向,相互之间在高度和平面上关系松散,整个村寨在等高线和总体平面关系上的规律性很不明显。这完全由土家族村寨所处的地理条件所决定。同时,正是因为土家族居住地自然地貌复杂,风景优美,所以土家人也非常注意保护居住地环境,在自家住宅周围多栽种树木花卉,民居建筑时常隐蔽于树林之中,成为土家族村寨的特殊风景。
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代,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栋,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侧房内靠前处设火炕,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炕中烧火的热气,烘干粮食、肉、木柴等。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土家族村寨内习俗较多。正月颂春,要祭土地菩萨和祖先。清明祭祖。中元节(7月15日)祭先祖。10月朔日祭冬。逢干旱或秋后,要请道士打醮玩龙。龙由草或篾扎成,玩龙前,家家户户门口放一盆水、一碗谷,谷上插一木牌,上写“瘟火二部、两界神王”。玩龙时,须把水盆踢翻,把木牌取来放在纸船里,将谷倒走。玩龙后,把纸船并木牌一同烧掉,这就是“送瘟神”,用这种方式祈雨或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土家聚居区多建有摆手堂,堂内供设土司神位。一般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之夜,男女会集,敲锣打鼓,举行摆手仪式。跳摆手舞前,先由土老师手执八宝铜铃,拜神祭祖,用野兽猎物或猪“十全”敬土王菩萨,然后在摆手堂外的院坝内,随着锣鼓节奏,围着挂满灯笼的高大常青树跳摆手舞。跳完后,土家青年男女有的对歌,有的献艺,尽情欢乐。赛会若在野外进行,称“大摆手”。这种赛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往往同比武、贸易集会一同进行。如今,摆手舞仍是土家人独有的民间舞蹈。摆手舞一般都在摆手堂前举行,因此,过去土家族村寨中都设摆手堂。摆手堂建筑一般是重檐歇山式屋顶,面积不大,类似于大门的形式。摆手堂前有地坪,供跳摆手舞用。过去摆手堂往往是土家山寨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存下来的摆手堂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