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文学评论

牧歌和童谣与《竹枝词》原型的关系

作者:杨选民;杨昌鑫 【字体:

牧歌,是看牛伢儿唱的竹枝歌,除刘禹锡所写“荡浆巴童歌竹枝”外,还有于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其写的是骑牛巴女在江边放夜牛。时令显然是暑天。因暑天天气炎热、牛虻多,只好早晚放牧:天阴凉,牛才肯吃草。所以“不愁日暮”。看牛伢儿唱竹枝牧歌,不只是信口自由歌唱,也还要配以短笛,有声有调地唱。如《渝志》记载:“芳草烟村宿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笛中一曲升平乐,弄得生来未解愁。”至今土家族看牛伢儿,放牛晚归,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咚咚喹”,优哉游哉,其乐无穷啊!刘禹锡将看牛伢儿牧歌称为“竹枝歌”,是有道理的。

童谣为竹枝,有刘商的诗作证。刘商在荆江地区生活了两年多,学会了唱竹枝歌。他时值秋夜,有思乡之情,见鸿雁南飞,写了首题为《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的诗,其所说的巴童唱竹枝歌不就是童谣吗?此外,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诗中还写道,“骤雨暗溪谷,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这里的羌儿,实则是巴童。历史上对巴族曾有“巴氐”之称,考究巴乃氐的一个支系。岑参为了诗句对仗工整,故在这里袭用此说,以“羌儿笛”对“巴童歌”。可见那时,巴童哼童谣,还吹短笛“咚咚喹”。当然,那时岑参不知也不懂“羌儿笛”,乃土家语称为“咚咚喹”。与岑参同时代的诗人常建在《空灵山应叟》诗中,不但记述“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还说“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说明巴童们唱的牧歌、哼的童谣,全是古巴语哩!最有趣的是元微之,他写的《南昌滩》诗说他坐船到渠江,因渠江江峡“逶迤”,“船到石滩拽”,船工“橹窡动摇妨作梦”,便去问巴童这是什么地方?“巴童指点笑吟诗”。言语“哑咬”的巴童怎吟起诗来呢?显然是唱儿歌童谣。元微之将巴童儿歌,称之以“诗”,令人敬佩他的眼力啊!

尽管牧歌和童谣,皆为竹枝的种类,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所区别的。牧歌,唱的多为看牛伢儿生活,且是四句头绝句式,如土家族看牛伢儿常唱的这首牧歌“牛脚尖,马脚圞,看牛伢儿最可怜,早晨出门傍露水,夜晚归屋呷冷饭”,可作代表。童谣,唱的内容广泛些,知识性和趣味性强些,有启蒙读物性质,形式活泼,句子长短不一,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唱。这里也举一首,以见特征:

麻雀崽,

崽麻雀;

鞋子烂,

袜子破,

露出一双小小脚,

金丝脚,

银丝脚,

摇摆摆行卡婆;

卡婆门口有条河,

两个姐姐把衣搓:

排排洗,

排排搓,

一对鲤鱼来唱歌,

四只螃蟹玩蚌壳,

虾米旁边吹海角,

螺丝打鼓又打锣,

稀奇古怪没见过,

闹热看到太阳落,

卡婆骂是贪玩婆。

 

 

来源:《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日期:2010-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