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文学评论

湘西民族的民间文艺

作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编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编辑委员会 【字体:

1、神话、传说、故事

 

有关湖南苗族文化的部分出版物(田仁利摄)

湖南苗族神话,兼平原湖泊与江南山地特色而有之,属于三苗神话体系。而传说故事,却独具山区文化风采。

1)创世神话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如何诞生的?苗族先民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模式,对之进行了种种臆测和遐想,进行“合理”的诠释,因而创作了大量的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主要有《开天辟地》、《砍日树月树》、《天为什么是蓝的》等。《开天辟地》说:混沌初开,天地相叠,云遮雾幛,日月相近。那时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春夏秋冬。盘古来开天,南火来辟地,才形成地壳天顶,才定了日月星辰。从此,天地分开,四季分明,草木茂盛,鸟兽成群。大地生了阿剖豆(地公),苍天生了阿娘耐(天婆)。地公天婆生了把喜农,生了把喜国……天地形成后,因太阳离地面很近,于是苗族先民们又有了许多关于改造太阳的神话。《砍日树月树》这样讲: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地上热得不得了,岩头岩脑都被晒熔了,人们只好躲在岩洞里。苗家小伙子阿割(公)高杰,打了把八百四十斤重、二丈五尺长的大斧头,去砍日树月树。从此,世上只剩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白昼交替,冷暖分明。

类似的太阳神话还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神农请太阳》、《张果老射日月》、《明那雄射日月》、《皮肚金沙抓太阳》、《盘古开天》等。

洪水淹天神话。洪水神话是关于洪水成因及人类在洪水中毁灭和再度繁衍的神话。苗族神话《阿陪果本》说:人世间有个叫阿陪果本的人,他力大无穷,生有一儿爸龙和一女德龙。果本与天上的雷公原本是老庚。后来果本得罪了雷公,雷公来劈果本,反倒被果本捉住关进铁笼子里。雷公向德龙、爸龙骗得火子,烧毁铁笼逃跑了。雷公降雨报仇,乌天黑地,飞沙走石,瓢浇的大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世上顿时洪水滔天。德龙、爸龙坐在南瓜里随水漂流。十二个太阳晒了九九八十一天后,洪水消退了。两兄妹从瓜里爬出来,世间找不到一个人。德龙、爸龙兄妹成婚,一年后,生下一个儿子,眼、耳、口、鼻都没有,像一个磨岩。德龙将磨岩儿敲得稀烂,抛撒四方。第二天,四处炊烟,满地人家。磨岩儿碎片挂在屋上长成的子孙姓吴,丢在垄坡里的姓龙,缠在麻秆上的姓麻,悬在蓼草上的姓廖,摆在石头上的姓石……每年秋收后,苗家举行隆重的“挑笼”活动,纪念祖先德龙、爸龙。这一神话,既有洪水淹天、人类再生的内容,又涉及了苗族各主要姓氏的来历。德龙、爸龙,在一些苗区称为伏羲、伏妹,或盘哥、瓠妹,或爸傩、乃傩,还傩愿中则称做傩公、傩母,他们被尊为人类始祖。

2)英雄神话传说故事

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勇敢和智慧的集大成者。苗族英雄人物神话传说故事,上可追溯到族源神话传说,下可延伸至近现代起义斗争人物和名人传说故事,纵贯苗族社会各个历史阶段。

族源神话传说。主要是围绕犬图腾崇拜进行演绎,如《神母狗父》、《奶闺马狗》等。

远古英雄神话传说。蚩尤,是苗族津津乐道的远古英雄人物,称做“阿普蚩尤”。阿普,“祖公”之意。传说阿普蚩尤是一个力大无穷、英勇善战的战神。过去,苗族每年举行祭祖活动时,要由苗巫咒祝,请阿普蚩尤享用酒肉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崇敬。还有驩兜的传说。说驩兜被打败后,被流放到湖南崇山,后死于此。至今,湖南许多苗族地区都传说有驩兜墓。《剖果哨和黄帝分管天下》讲述了阶级社会形成之初苗族先民经历过的社会斗争情景和苗族社会复兴的盛况,描述剖果哨率领七个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抗争的原因、经过及战后双方如何分管天下的结局。

起义斗争人物传说故事。其内容有二:一是关于苗民起义斗争的传说故事,二是关于革命斗争的传说故事。这类传说故事,大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稍作加工而成,有些则是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演绎夸张而来的。

名人传说故事。指湖南籍苗族名人的传说故事。如始祖杨再思、怪臣满朝荐、名将杨岳斌、开国元勋滕代远、著名作家沈从文、农民起义英雄潘金盛、姚民敖、吴天保、吴八月、石柳邓、杨再万、杨清保的传说故事等。其中,尤以满朝荐传说故事为多。

 

听爷爷讲故事(汪石凌摄)

3)其他传说故事

包括习俗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和笑话。它们除了丰富的想像外,更具有现实性的色彩,从多方面反映了苗族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文化娱乐、生产环境、民族心理状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例如在服饰方面,有《苗族刺绣和花架》、《花带的传说》、《花腰围的故事》、《包头帕的由来》等传说,叙述服饰始发的经过、功能,显示了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富于创造的精神。《闪光的银项圈》、《苗家银钗的来历》等传说,则说明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除具有装饰功能外,还起到避邪驱妖、迎吉纳福的作用。

在居住方面,苗族房屋外形多呈倒“凹”形,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籽蹬”;堂屋与火塘间靠后方位的第二根大柱称为“图乃”(意为“母柱”),选材必须为枫树;安放米桶处的那根柱子称为“米桶树”,选材为水果树。关于这一系列独特的习俗,均有传说。如《苗家籽蹬》、《母柱》、《砍米桶树》等。这些传说,神话色彩浓厚,圣洁而严肃,规范着建房主人与匠人的行为。

在故事方面,特色最浓、流传最广的当数“谎江山的故事”,它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大大小小几十个故事。如《谎江山与老虎》、《谎江山与强盗》、《谎江山与守备老爷》、《老谎背魔鬼》、《老谎走岳父》等。谎江山就像阿凡提一样,是机智人物的化身。他的故事,含蓄而幽默,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民间文学。亦即口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虬根。

湘西土家族民间文学,按语体可分为散文类的神话、传说、故事和韵文类的歌谣两大类。

土家族神话,流传至今比较著名的有开天辟地神话如《张果老制天,李果老制地》;定日月神话如《洛雨射日》;洪水神话如《冗尼补所》;民族、家族繁衍神话如《八部大王》、《鹰氏公公与佘氏婆婆》;生产、文化、信仰神话如《五谷娘娘》、《土老司取经》等。传说,有人物传说如《科洞毛人》、《向老官人》;史实传说如《吴著冲的传说》、《白鼻子土司》;动植物传说如《牛为什么没有上牙》、《马桑树》;在风俗和民间工艺方面,几乎每一种风俗、每一项民间工艺,都有一个传说。故事,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大宗。英雄人物、机智人物、傻宝人物、吝啬人物、山川地貌、动物植物、狐精鬼怪、幻想企盼、生活情爱方方面面均入故事。除此之外,土家族散文类口头文学还有笑话、寓言等。

土家族人民在民族节日、婚丧喜庆、渔猎耕作、青年恋爱甚至陌生人邂逅相遇等各种生产生活领域,随时随地都用歌来传承文化、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打趣说笑,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歌文化、歌习俗。在酬神祭祖、还愿解邪、调年摆手等专门场合呤唱的梯玛歌、摆手歌,是用古土家语演唱的,只有本民族巫师——梯玛才能全力为之。其他民歌有用现代土家语演唱的,有用汉语演唱的,民间称之为“山歌”。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构成土家族民歌的主流。土家族民间歌谣,按其内容来分有仪式歌、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及叙事长诗等诸类。其仪式歌,有梯玛歌、摆手歌、歌源歌、上梁礼祠、哭嫁歌、丧堂歌等等。土家青年恋爱,向来以歌为媒,不会唱山歌,就难以跨入情爱的大门。“大山砍柴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恋姐不用媒来讲,山歌搭起姻缘桥。”“天上乌云赶乌云,地上风吹绕竹林;唱起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

土家族民歌的体式,从一句到多句尽有,以七言四句体为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以“五句子歌”最富特色。民歌用韵,共14个半韵,即和、德、来、天、王、福、花、高、旗、飞、红、人、辞、头、儿(半个韵)。

湘西苗族口头文学从用语体式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散体文学,二是韵体文学,三是说唱(韵白)体文学。

苗族散体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和笑话等。其神话,兼平原湖泊与江南山地特色而有之,属于三苗神话体系。神话集中地反映了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对自然物体及现象的一些朴素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关于洪水、开天辟地和物种起源的神话,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创世神话的主要内容有:开天辟地神话,代表作有《开天辟地》、《砍日树月树》;人类起源神话,代表作有《落天女》;洪水淹天神话,代表作有《阿陪果本》。其传说故事,主要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勇敢和智慧的集大成者,自当为众人歌颂、纪念的主体。主要内容有:族源传说故事,代表作有《奶闺马狗》、《神母狗父》;远古英雄传说故事,代表作有《剖果哨和黄帝分管天下》;起义斗争人物传说故事,代表作有《石柳邓的故事》、《吴八月的故事》;其他传说故事,包括习俗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生活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

苗族韵体文学。有史诗、民歌、儿歌、童谣、谚语、谜语、谜歌、礼词等。史诗亦称“苗族古歌”,代表作有《鸺巴鸺玛》、《古老话》、《苗族婚姻礼词》等。每逢举行盛大祭祀或庆典活动,苗老司们必须临场作诵。苗族传统民歌是苗族韵体文学也是整个苗族口头文学的主体,是苗族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形式,数量多,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按内容分类,主要有风俗习惯歌、苦歌、反歌、婚丧歌和情歌等。苗族理(礼)词是苗族韵体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是苗族人民在婚丧礼仪或节庆中使用的套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朗诵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行云流水,颇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共鸣。

苗族说唱(韵白)体文学。这是苗族口头文学中类似曲艺的文学体式,其代表作有《吃牛歌话》、《接亲嫁女歌话》等。

音乐舞蹈。湘西土家族音乐舞蹈具有原始古朴、雄强刚劲的风格。其声乐曲牌繁多,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于民间红白喜事的各类民俗仪式活动中。主要有劳动歌、祭祀歌、叙事歌、哭嫁歌、上梁歌、拦门歌、情歌、苦歌等等。有单曲体和联曲体两大类。其舞蹈可分为宗教祭祀舞蹈和民众生活舞蹈两大类,独具特色的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等。主要伴奏乐器有锣、鼓、镲、钹、唢呐、咚咚奎、大号等。

打溜子。土家语叫“家伙哈”,是土家族地区喜闻乐见的一种打击器乐。乐器由马锣、头钹、二钹和大锣组成,一般四人组合表演。现存曲牌150多种。如绘事类的打粑粑、纺棉花、大嫂怀胎等;拟声类的锦鸡展翅、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野鹿含花、百鸟朝凤等;表意类的满堂红、四进门、安庆调等。

咚咚奎。一种古老的管乐乐器。长约4寸,用铅笔杆粗细的山竹制成,一头留竹节,削小簧舌,中下部凿3孔;另一头斜削开口。咚咚奎只有“哆”、“来”、“咪”、“嗦”4个音调,音色单纯,具有发音清脆,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擅长表现山泉的流响和小鸟的唱鸣。民间流传的曲牌有巴列冬、乃约乃、那帕克、哎罗罗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祈禳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娱神娱人的舞蹈。摆手舞动作百余种,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是“甩同边手”,即跨左脚出左手,跨右脚出右手;其次是曲膝颤动,重拍下沉,摆手幅度一般不超过肩。表演动作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娱乐性动作;二是表现劳动生产的动作;三是生活的模仿动作。舞时,一人在旗杆下击鼓鸣锣,众人围圈随鼓点起舞,队形以圆圈居多,按逆时针方向行走起舞。

铜铃舞。又名“八宝铜铃”,为土老司“解钱”时的仪式舞蹈。传说“八宝铜铃”象征土老司的宝马,因此,表演动作大都是与马相关的象形动作。分“行舞”和“坐舞”两种。

湘西苗族音乐,以声乐为主,苗语称之为“韶萨”,是古代韶乐的“活化石”。按其腔调,分为“韶唔”、“韶萨”两大类,译作汉语即高腔、平腔。韶唔(高腔),流行于吉首、花垣、保靖等县市。曲调的抒情性强。结构由上下两句组成,加上引子、插句和尾声。音程跳动大。节奏自由,近于散板。用假声演唱,高吭激越。韶萨(平腔),各县苗区都流行。曲调叙事性强,近于朗诵。音程跳动不大。一段体、两段体、起承转合的四段体都有。曲调、唱词中常加衬词作连接。

湘西苗族器乐,打击乐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包包锣、大钹、小钹、竹柝、铜铃等;吹管乐有唢呐、双管竹唢呐、芦笙、牛角、长号、竹笛、木叶、海角、木皮号等;弦乐有牛角琴等。

湘西苗族舞蹈,形式多样,舞姿雄健,用途广泛。就名称而言,就有鼓舞、跳香舞、接龙舞、跳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采桑舞、踩鼓舞、芦笙舞、傩愿舞、渡关舞等数十种。其中以鼓舞、跳香舞和接龙舞最为常见而又最富民族特色。

鼓舞。表演鼓舞,虽说都是一面牛皮大鼓置于木架上,供舞者使用,但各地有各地的打法。鼓舞的节奏非常复杂,常见有2/4、3/4、4/4等三种。技巧纯熟时,会出现3/8的节奏效果。表演者有的手拿两根尺许长木棒打鼓,有的则徒手握拳击鼓。常用双敲边伴奏,即右手敲两下,左手敲一下。鼓舞大致分为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

跳香舞。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一种祭祀舞蹈。流行于泸溪、吉首、古丈等县市。每年古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跳香”,酬答“五谷神”。

接龙舞。“龙”象征吉祥,在过去的年代里,苗族人民为了摆脱苦境,希望用“接龙”来谋求幸福。接龙舞蹈就是苗族人民表达“龙”接到家后的喜悦感情。舞时,由领舞者(扮龙师)手持瓷碗,后跟两人各持红绿旗一条,做成龙形;随后是一群姑娘,右手打花伞,左手持手帕,旋伞起舞,表示龙来必有雨。以土长号和包包锣伴奏为主,加进锣鼓和唢呐齐奏。

戏剧曲艺。古曲戏剧有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的蚩尤戏。地方剧种有苗剧、阳戏、傩戏、辰河戏、花灯戏、酉戏等,其传统剧目数以千计。主要曲种有古老话、梯玛歌等。新发掘曲种有溜子说唱、竹柝曲、土家围鼓、佤乡歌话、鸡毛竹、嘣嘣妥等。

蚩尤戏。蚩尤戏是苗族先民创造的一种仪式性很强的原始戏剧。湘西苗族蚩尤戏是巫师扮蚩尤驱赶猖鬼的一种戏剧。

傩愿戏。还傩愿,土家苗汉共生的祭祀仪式。其核心法事是请桃源洞傩坛弟子降临傩厅为户主勾销良愿,同时演出赐福扫邪驱魔的戏目,故称“傩愿戏”。傩戏有《开洞》、《搬探子》、《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匠》、《搬八郎》、《搬和尚》、《搬土地》、《搬判官》等,简称“八搬”。其演出有三个特点:一是原始粗俗;二是巫术色彩很重;三是母系遗痕颇浓。

茅古斯。土家语叫“帕铺卡”(浑身长毛的祖公)。扮演者用棕片捆身,屈膝驼背,抖肩沉臀,步履蹒跚,口齿不清。他们吟对粗俗的歌话,欢跳粗犷的舞蹈,表演渔猎、农耕、群婚等原始生产与生活。这是一种祭祀远古祖先的仪式剧,旨在降神赐福。剧目有《做阳春》、《训牛》、《打铁》、《赶肉》、《抢亲》等。

工艺美术。湘西自治州民间工艺美术概括起来有十大特点:一是门类不少,品种众多。据初步统计可分为12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二是历史悠久,煊赫一时。早在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泸溪县浦市一带的制陶工艺就已相当成熟。现时的土家织锦古称“賨布”、“溪布”、“斑布”,从狩猎经济时期起至后期的历朝历代,都曾作为租赋纳贡的珍品。苗族花带,相传是几千年前苗家姑娘为免受蛇类伤害而发明;三是就地取材,灵活运用。别说工艺品的主料取自于本地,就是染织用的染料也取自于山间植物;四是手工操作,单家独干。苗家妇女喜戴花帕,有如鹅冠秋菊,从植棉、打花、纺纱,到染色、织布,全为手工操作,一家子完成;五是精美朴拙,以物而论。土家织锦、苗家花带的精美可人自不必说。就说数纱吧,在周边地区大都失传的今天,而在湘西土家苗寨女人手里却玩弄自如,其作品不但正面精美,就连反面也唯妙唯俏,栩栩如生;六是贵贱不等,合人胃口。苗族婚嫁极重银饰,重者达四十余斤,价值昂贵。小巧的竹编工艺品、藤拐杖几元钱一样,任君挑选;七是图案众多,各具特色。土家织锦、苗族刺绣均有100多种图案,其中土家族以八钩、阳雀花,苗族以小龙纹、蝴蝶等为各自的特色图案;八是男女分工,各司其长。女子以纺纱、织布、绣花等精细手工为主,男子操雕刻、编织、印染、银器等脏而重的工夫,多称以“匠”;九是艺人众多,能者荟萃。各类民间艺人多的无法统计,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就有6名;十是各有所长,相对集中。土家织锦以龙山苗市为代表,石雕以永顺塔卧为最,竹编数保靖比耳,泥塑新秀出自古丈古阳,苗画有花垣麻栗场,鳌山灯在泸溪上堡,扎春出自吉首乾州,门类最多、人才最强的要数古城凤凰。

 

 

来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日期:2007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