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音乐舞蹈研究

靖州苗族歌鼟

作者:张翠英 【字体:

  靖州苗族歌鼟属于传统音乐,是一种独具韵味的多声部民歌形式。流传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锹里一带。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景平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道明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三苗时期,因不断受到尧、舜、禹的进攻,苗民被迫大迁移,一部分进入江西、湖南境内,被称为南蛮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苗族先民又被迫西迁,进入了人烟稀少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从东汉起又叫五溪蛮。这些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到湖南西南部偏僻的深山老林之中的苗民,就是锹里一带苗族的开山鼻祖。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是多声部苗歌的代表。锹里苗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主要以故事、传说、歌谣等口传方式记录并传承本族文化。古代苗族先民模拟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各种大自然的和声,编成了各种韵律动听的歌。后来经过长期的提炼、加工和传承,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苗族歌鼟。在无文字的苗族,人们借用来完成记事、交流和传承功能,选择用作为记载并传承本族文化的主要手段,他们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靖州苗族歌鼟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且句末字一般讲究押韵,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其内容涉及到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诸多方面,这些歌曲与苗族风俗活动紧紧相联,几乎覆盖到苗家的全部生活空间和细节。音乐的旋律和音程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于邻近的侗族民歌和汉族歌曲,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多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旋律优美,和谐自然。演唱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酸话)演唱(饭歌用纯苗语)。酸话是一种与当地苗语和周边侗语不同的苗族土语,是苗语的汉化,语音近似于当地汉语,但又略带苗语腔调。歌鼟用纯苗话不好唱,用酸话唱才顺口、易学。锹里一带民俗活动较多,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参与。如坐茶棚坐夜结婚打三朝立夏节以及踩芦笙歌会节祭祖等都与歌鼟密不可分。

 

  1.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在重大喜庆活动中宴请客人时,众客围坐喝茶时唱茶歌,饮酒时唱酒歌,吃饭时唱饭歌,主客之间歌来歌往,带有赛歌性质。都由一人讲歌,一人领唱,众人和歌,均为男声多声部合唱歌曲,女声为和声形态。演唱时,酒歌全用真嗓,声音浑厚,情感较为深沉。茶歌和饭歌主要用真嗓,声音高亢,情感奔放、开朗,假嗓的运用别有情趣。这三种曲调的高音、次高音、中音、低音每个声部在概念上十分明确。即讲歌为低音,领歌为中音,和歌分别为次高音、高音。节奏的处理,除了有同一节奏的齐唱、合唱外,在两个、三个和四个声部的合唱中也常出现不同节奏的交织,有时由一个声部跃入高音而延长,其余声部在低音部同唱主腔;和声音程有大、小三度和纯四度、纯五度,还巧妙地运用了大二度。曲体结构为复乐段。一个乐段包括上、下两个乐句:上句由两次领唱和两次合唱组合而成,拉腔较短,停顿于不稳定音上(酒歌除外);下句由一次讲歌和一次合唱组合而成,拉腔较长,终止于稳定音上。由于讲歌为歌师编歌,领歌为起腔定调,和歌为拉腔,所以音乐具有多调性。歌词的处理,不以常规循序安排,而以交错式反复穿插于领唱、合唱多个声部之中。在茶歌调、酒歌调上,第一、三句次的最后一字不安排在上乐句,而处理成下乐句的起腔,成为一种鱼咬尾式的安排,很有特点。

 

  2.山歌调。山歌调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坐夜玩山、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时所唱的曲调,占了歌鼟词库的绝大部分。锹里一带,每个村寨都有专供男女青年自由社交的茶棚(离团寨不远的地方用木头和木皮搭成的棚子)。每逢农历戊日(初五、十五、二十五)苗家男女青年便相邀来到茶棚对歌,在茶棚里,男女各坐一方,女用歌问,男用歌答,茶棚成为苗族男女青年相知相识的地方。文革时期,茶棚被拆除,苗族青年便把对歌地点选在古树参天的山坡上,因此称之为玩山。苗族青年还有坐夜的习俗,每当节日空闲时,姑娘们到别的团寨走亲作客,寨上小伙子便与姑娘们一同围着火炉对歌,往往唱至深夜或天明,故叫坐夜。不论坐茶棚坐夜还是玩山,唱的都是山歌曲调。歌唱时,低声部先起,高声部后进入,声卓约、流曼、旷达,动人心弦。山歌歌词为七言四句,曲调则为六句,属于复乐段。基本乐段为两句词和三个乐句的结合。即第一句只安排第一词句的六个字,乐句已止,词意未尽。第二乐句安排第一词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词句的前两个字,从词意上看,一句已完而二句刚起。从乐句上看,虽展开,尚未完。第三乐句安排第二句词后面的五个字,用同度拖腔而完全终止。结构极有特点,也很严谨,一气呵成。和声音程多为纯四度、纯五度以及小三度和大三度。其中,大二度的运用很有特色,乐句拖腔中两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3.担水歌调。担水歌调是苗族青年举行婚礼的第二天,男方为了打糍粑给新娘带回家作为酬谢,而请新娘担水泡米,在担水过程中所唱的曲调。担水时,新娘在六亲客(娶亲客)和伴娘的陪同下,挑着水桶,唱着担水歌缓缓而行,一路上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尽管水井近在咫尺,一唱一和至少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结束这一活动。担水歌为一人讲歌,二人和歌。和歌中又分领歌和拉腔。讲歌有一定腔调,口语性强,实为吟唱。和歌中的领歌为起歌,有起腔定调作用;拉腔为女声二重唱,和声音程为大、小三度、纯四度,旋律多为级进,曲体结构类似山歌,不同的是每一个乐句前面都有讲歌。

 

  4.三音歌调。苗家有立夏不唱歌,庄稼长不活的俗语。按当地风俗,立夏这天,苗族男女青年要成群结队走村窜寨对歌,大家聚集饮酒吃饭时,照样要唱茶歌、酒歌和饭歌。兴致到达高潮时,还要合唱三音歌,一唱一和,往往要唱至天明。三音歌全曲由茶歌调、酒歌调和饭歌调三种曲调的音乐片段组合而成,类似戏曲音乐中的集曲。演唱形式有讲歌、领歌中的领唱,有和歌中的二声部重唱、四声部合唱。歌唱时,声部对比性强,变化自如。三种曲调相互呼应,跌宕有致,旋律优美、和声别致、连接自然,民歌中实为少见。但如今会唱这种曲调者已经不多,特别是能唱出四个声部以上的更是少有。

 

 

来源:《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揽胜》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