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音乐舞蹈研究

湘西土家摆手舞的历史来源及其活动情况

作者:阳盛海 【字体:

  要知道“摆手舞”和“巴渝舞”的二而一的关系,这就得涉及近几年史学界的新的业绩。这当然要归功于当代文学家的辛勤劳动,他们在研究土家历史的专文和散篇中指出:远在两千多年前曾经出现过一个“巴子国”,它的疆域跨及湘黔川鄂四省,而主要地区则在湖北、四川之间。这个“巴子国”是在战国年间为秦国张仪所率领的军队消灭掉的。巴国消失后,所留下的人民或笼统地被称作“巴人”,或具体地被称为“巴郡南郡蛮”“板顺楯”等等,名目繁多。而在唐以后,这些名目逐渐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则是一直保存到如今的“土家”。一句话归总,今土家即古巴人,这就是历史的断案。当代史学家为土家古代历史所理出的井然有序的线索,使得土家人民现在所拥有的大量风俗都有了一个寻根究底的可能,这是非常令人铭感在心的。土家摆手舞的前身就是巴渝舞。说起巴渝舞,话就长了。远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带着自己的军队以及南方一些小国的军队去打殷纣王,士气很旺,简直是“前歌后舞”。这“前歌后舞”的人是谁?按照晋人常璩《华阳国志》的说法,那正是巴人组织的军队。巴人的军队是非常“勇锐”的,打起仗来还“歌舞以凌”,所以一下子打得殷兵落花流水,带着周兵把纣王杀掉了。这就说明巴渝舞在三千多年以前就为巴人所具有的了。秦亡后,项羽把刘邦封王于汉中(陕两、四川之间),为了制服他,又把原秦地三分封给秦降将三人;刘邦经过休养生息,为了抗衡中原,首先要打的自然是三秦,所带军队中就有巴人。巴人天性劲勇,多次为汉冲锋陷阵;而且喜欢歌舞,刘邦看了之后认为这就是武王伐纣的歌舞。由于巴人多居于渝水之边,故而这种歌舞,就正如“后汉书”南蛮传所记载的被称为“巴渝舞”。由上面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巴渝舞是一种配有歌曲的舞蹈,而其主要特征则为行军时助长士气。这种特征在“晋书”乐志中也得到一些适当的说明。乐志说巴渝舞有舞曲四篇,一叫矛渝,一叫弩渝,一叫安台,一叫行辞;这就大体说明了巴渝舞(又名“昭武舞”“宣武舞”)是离不掉手执矛弩这些军事活动的。接着它又说歌曲辞很古,无法晓得它的句读;这在现在已可以解释,因为巴人后裔土家的语言和彝族语言是一支,自有语音和语法,汉人当然听不懂。至于巴渝舞其他次要的特征,在另外一些记载中也可得若干启示。巴渝舞又称“革卑舞”,“稗”如作鼓解,那就说明巴渝舞离不开鼓(如通“革毕”,作刀鞘解,那就仍说明巴渝舞离不掉武器),正如唐樊绰“蛮书”卷十所说的,四川东部“白虎之勇”(巴人的义一称呼)正月还“鸣鼓连腰,以歌踏蹄之戏”,所谓巴渝舞不过是在鼓声隆隆中,人们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罢了。唐以后巴人更形衰落,为汉人所逼,聚居区域越来越聚缩,主要就是定居在湘西的“土家”了。巴渝舞到了这个时候,也正如巴人不叫巴人,而叫土家一样,也就不再叫巴渝舞,而被叫做“摆手舞”了。摆手舞顾名思义,这个舞蹈的主要特征就在手的摆动,当时的摆手舞想也确乎如此。这个名称虽已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手的摆动上,可是历史的记载却仍然把巴渝舞的主要特征嵌合在它的身上。《龙山县志》保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据说明朝有一土司被调征广西某县,屡攻不下,于是派人到南门外跳摆手舞(所谓鸣鼓击钲,跳舞歌唱),搞得守城者竞集而观,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结果城被乘机打下来了。这个传说虽然有少许不近情理的地方,可是巴渝舞的一些不可动摇的特征却都生动地表达出来了。这就使摆手舞和巴渝舞挂上了钩。当然,发现了土家摆手舞的前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渝舞,这对目前土家摆手舞现状的研究,那好处是很大的。湘西土家的摆手舞也曾有人来调查过,他们似乎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去。他们由于不知摆手舞的基本特征,仅仅看到几个简单的农事动作,于是认为不过尔尔,也就掉头扬长而归。这里当然有客观原因,各地舞姿零星片断,的确使人难以看到摆手舞的全貌。不过研究方法不妥当,也很难接触到摆手舞的精髓。要能把摆手舞初步整理出来,首先要注意到跳摆手舞时整个环境所形成的气氛,然后再依据这种气氛去区分形形色色的舞姿中最为本质的部分。假若能对摆手舞的历史来源有所了解,摆手舞的舞姿哪些是固有的,哪些是后起的(虽然它们仍是非常有特色的),那就更为一目了然了。只有这样整理出来的摆手舞,才能在中国乐舞史上取得一定的地位。摆手舞过去逐渐在湮没,确实令人惊心。近几年来“摆手堂”也曾被拆毁过,不能不使摆手舞的爱好者摇头叹息。不过摆手舞的生命力仍然是强大的,它们在若干老年人的身上继续找到它们寄托。这些老年人谁只要肯找他们谈,他们总是津津乐道的,虽然他们为近几年来很少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技能而有点感慨。为坚强的民族感情所维系,他们是很怕他们那一套失传的。不过他们这点恐惧现在已是不必要的了,土家的区域自治已经实现了,他们所保留的这份文化遗产必然会受到重视。这里就权且根据他们的笔写口述,以及自己耳濡目染所获得的实际材料较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供今后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加工的参考。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的区分。小摆手在凡有土家定居的地方都有,村寨旁只要有一个小坪,竖立一个小庙(供的土王),就成“摆手堂”,到时就可摆起来。规模既小,稍许摆几套就算了,大抵以农事动作为主。“大摆手”可不同了,规模气象都要宏大得多。大摆手的场所有的是几县会祀的地方,如龙山的马蹄寨和龙车;有的是附近几乡会祀的地方,如龙山的卸甲寨。这里坪要大,庙要大,摆手时也要把全副本领耍出来,于是军事动作和打猎动作就成为主体。摆手在规模上虽有大小之分,在时间上却不分轩轾的。按照农历,一般都在正月九日和三月三日后逢辰摆手;如果遇到落雨,就可延期;如果遇到“四大隔日”(迷信所谓“忌日”)就拖到二辰举行。这里就着重谈谈“大摆手”的情况。大摆手的“圣地”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上文所说的龙山马蹄寨和龙车。这两个村落相隔不过十五里,都在龙山、永顺、保靖三县交界一带。两地摆手并不同时举行,按照顺序隔年一次。龙车有两个庙,大的供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小的供吴王(这才是真正的土王);马蹄寨只有一个庙,供的是八部大神(土家族的祖先神)。摆手主要就在这些庙前的坪中举行。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男女老少只要能来的都来了。欢腾填满了各个山谷。人人都穿上了自己最喜爱最漂亮的衣裳,男女衣裳各有千秋,多为满襟大袖,绣上梅条(花边),并加上一块花纹的绑带(只围在胸腹上,较围裙要小,式样甚特殊)。人流涌来涌去,使这个常为平静所笼罩的坪场充塞着色彩和音响。每年摆手的组织工作都由值年“首士”负全责。当然首士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布置会场。会场外面划好单位,有的供各寨各姓放旗帜刀枪和休息之用;有的供拳师、玩龙灯、狮灯者休息之用;有的供摊贩、熟食营业之用;有的供弹琴下棋等等娱乐之用。会场内那就得更加细心料理了。场中竖有桅杆,悬有火旗,挂有火灯。场中也设有燎架,旁放竹捆,以备摆手时焚烧。场中也有火树一二根,是专用来烧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灯,白纸红字,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等。神堂内牵有灯线一条,好让来人在上面挂灯笼。神堂内更牵有许多交叉的绳子,专用来把从山上打来的各色飞禽系足挂上。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从山上打来的各种野兽(有打来的老虎当然更好)。这样安排就绪,初步工作就算做好了。东西准备妥当了,就开始祭祀。祭祀的主持人是土家宗教信仰的负担者——土老司。土老司身穿“飞衣”(红色,四块四岔),一般执事人着布袍,戴草帽,并佩有葱蒜、布绦等等物品。土老司请的神有“土教科”和“土壬科”o土教科包括日官帝王、月官帝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等等;土老司请时要这样唱着:“嘿——上有哪三十哪三天哈嘿——下有哪十哪八层哪地狱哪哈嘿。”土壬科包括土王的官僚、勋戚等等;土老司请时要“们儿附、们儿奉、嘿、们儿附、们儿奉”这样唱着。等土老司把神请来之后,就开始享祀。有的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全部供上。有的把桌子翻转过来,四脚朝天,桌肚内盛上自己的祀品。有的把牛捆在树上,由杀手把它你一刀我一枪地杀死。有的裸着上身把羊牵到神座前打一个转身,然后牵出去杀了。有的把猪杀了,特别把心肝拿来陈献,以表虔敬。享祀完了,就是宴饮,吃得热热闹闹。巫师的曼唱,家兽的哀鸣,锣鼓的振响,就这样构成了正式摆手的洪亮的前奏。祭祀完毕的第二天,就开始摆手前的竞赛活动,摆手和竞赛的主体就是所谓“甲士”。他们之被称为“甲士”,就是由于他们手里拿着刀、枪、旗这类军事用具,而且身上披有土家妇女手织的五彩锦被(被盖面子),来代替古人的甲胄。各村各寨的甲士如相会时都要鸣枪放爆竹表示敬意,各队甲士跑到土王庙或八郎庙后,就跟着前导旗帜,在庙内巡礼一周,巡礼完毕,即稍事休息。不久,各队甲士又由棚厂奔出,绕IJ野一转,然后回来再度休息,这样就开始竞赛活动。这种活动以赛跑为主,赛跑的一种方式是甲士先在神堂上集合,然后各自伸手在预备着的颜料水中一搅,待一声号令就向前狂奔,到指定地点又跑回头,谁的颈项上没有被抹上颜料,谁就算胜利。赛跑的又一种方式是在终点地上挖上一排小洞(大小深浅以插稳一根长竿为准),竞赛者手持长竿就从神堂向终点跑去,看谁先把长竿插入洞中,然后随即向回跑,看谁先到终点,这叫“登长竿”。等上一步骤完后,竞赛者(换不换人看情况)又从神堂向终点跑去,看谁先把长竿抢一根到手,随即向回跑,看谁先到起点,这叫“夺长竿”,不管是哪一种赛跑方式,都在跑道中设有沟坎这一类的障碍,以显示竞赛者的技能和英勇。伴随着赛跑活动,其他的人还可在锣鼓声中,作打拳、使刀枪、耍板凳等等表演,个个精神抖擞,立志要以自己的绝技来博得观众的不断采声。虽然竞赛把人人都搞得筋疲力尽,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准备再来一套精彩的摆手歌舞。摆手舞是集体舞蹈,人越多越能显出它的精神。齐整、刚劲、线条粗是它的固有特色。摆时大都成环形(锣鼓放在中央),有时两人一行,有时四人一行,队形看人数多寡决定。男女老少只要愿摆的,都可以参加。一般的男女混杂,必要时也可女的在内层。在行列之前有“导摆者”,行列之后有“押摆者”,行列之间有“示摆者”。锣鼓一响,就按照锣鼓的节拍边唱边舞,粗略一看,仿佛舞姿的优美全在手的各种灵活摆动上,如果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头部、腰肢、足部无不参与活动,很不简单。如果没有较多的练习,就会因自己笨拙的动作搅乱行列,破坏整个队伍严整的节奏感。摆手舞中有大量的军事动作,这正是“巴渝舞”的一脉真传,不足为奇。不过摆手舞既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那它可以反映军事这一侧面,当然也可以反映其他各个不同的侧面。于是摆手舞中所有的打猎动作和农事动作也就成为我们必须涉及的课题了。

来源:《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
日期:2009-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