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特点的铜铃舞服饰和道具
铜铃舞的服饰和道具同样很有特点。其服饰主要包括凤冠(也称法冠)和八幅罗裙(也称法衣)。法冠多为“五佛冠”。因冠上绘有太清、上清、玉清及清清二帝等五尊神像而得名。法冠多用硬布壳制作,由三页、五页或七页构成,呈锯齿状。七页法冠除绘有上述五神像外,再绘有日月图案或日、月二字。有的法冠呈山峰状,俗称“五岳冠”。关于梯玛的法衣,今天所见的通常为红布长衫,对胸开衩,袖短而宽,镶黑边。胸领左写“千千雄兵”,右写“万万猛将”;胸前、背后均用黄色布料贴有太极八卦图案,胸前还饰有云钩。由此可见,这是改土归流以后受满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不过,从文献资料和馆藏文物可以发现,改土归流之前梯玛所穿确为八幅罗裙。据清嘉庆《龙山县志》卷七载:“土妇织锦,裙被之属,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刺花纹,斑斓五色。”由此可见,土家族地区至清代仍以织锦为裙被,这是土家族服饰的典型特征。另从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所藏梯玛服饰可见,法衣由衣和裙组成。其中,衣为棕红色长衫,矮领短袖,胸前背后均饰有一块土家织锦,几乎覆盖了胸、背的三分之一;还有一件衣服以蓝色偏绿的溪峒布为布料,矮领短袖,幅围阔大,胸前背后均绣有九个淡黄色的太阳,具有土家族原始自然崇拜的古风。裙为青、蓝、红、白、黄五色布料制成的八幅罗裙,裙长超过90厘米,中等身材的人穿上可垂地。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样的男裙在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梯玛还普遍使用。铜铃舞的道具主要包括八宝铜铃、司刀或长刀、牛角号和长条木凳。其中,八宝铜铃由杂木、五色布条和铜铃构成。杂木长约40厘米,一端雕成马头形,两端各系三个铜铃和许多五色布条。铜铃一般为六颗(手柄两端各三颗)。铜铃用上等黄铜铸成,鸭蛋大小,成圆球状,直径6.5厘米左右,上有弧形系带耳,表面通常铸有对应阳文“天门”二字,下有一道宽0.5厘米、长约6厘米的开口,内空,中有一颗小手指大小的金属丸,用以振铃发音。表演时,梯玛手握木柄有节奏地摇抖铜铃,或以铜铃下端击打身体某一部位,或用手击打铜铃用以作为舞蹈伴奏。因此,八宝铜铃既是法事或舞蹈活动的主要道具,又是起指挥或调控节奏的主要乐器。司刀是对梯玛所使用的一种法器的专用称谓。称其为司刀却不是刀,是用铁或铜打制而成、直径在30厘米左右的带柄圆环,环上套有9枚、12枚或13枚的小铁环;手柄长约33厘米,上小下大,下端呈扁形,双面分别刻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等文字。司刀通常与铜铃合用(梯玛一般左手握铜铃,右手执司刀),其声,与铜铃声形成共鸣,共同营造出肃穆、古朴、神奇的音乐氛围;长刀呈条形,有木柄,无锋刃,刀长65厘米左右,柄长约13厘米,柄上系有红布缨。该法器主要用于起堂、祭坛或驱邪等法事活动中。另一重要道具就是长条木凳,一般为土家族地区家庭常用家具,长约100厘米,宽12~15厘米不等,有四个脚櫈。梯玛通常用它作为“坐堂”以及喂马、逗马、坐马、跑马、跳马、勒马等的重要道具。这时,木凳俨然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马”的化身。当然,梯玛在举行法事活动中还有坛马、神旗、祖师印、牛角号以及占卜器等法器或道具,因其与铜铃舞无直接关联,此不赘述。
日期: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