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传统民歌之竹枝歌
竹枝歌,原是兴起于古代巴渝的一种自由吟唱的抒情山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至夔州,见当地巴人“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即曰:“竹枝,巴歈也……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淇濮多郑风,艳即咏男女之情。唐代《竹枝词》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二十首。正如刘禹锡所说,多咏男女之情,还有乡关之思。人们演唱竹枝,声调高亢激昂,“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刘禹锡语)。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以七言四句为多,其中每一句唱到第四个字的时候都会加入“竹枝”和“女儿”的衬词伴唱,多是唱叙男女之情。如:
“山里女儿(竹枝)双双对来(女儿),好像游鱼(竹枝)吊滩来啦(女儿)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文献关于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至夔州所见当地巴人“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的记载,说明竹枝歌在演唱的时候是有伴唱或伴奏音乐的。并且歌曲当中的“竹枝”和“女儿”当为伴唱衬词的结构或类型,也有可能是加入的伴奏音乐,而非直接唱成“竹枝”和“女儿”两个名词。虽是衬词伴唱,但是在民间歌手的演唱当中,衬词所对应的旋律和曲调主体是固定的,其衬词的内容和种类却是依据演唱的对象、事物、情绪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地域差异方面。
竹枝歌
叽里咕噜
如保靖的《叽里咕噜》和桑植的《花大姐》都属于竹枝歌的音乐风格,但是其“竹枝”和“女儿”的衬词伴唱却各有特点,集中呈现出当今土家族地区竹枝歌在其音乐形态和风格上“和而不同”的特点。
日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