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旅游视角下湘西苗鼓文化产品开发探析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迈入了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的刺激与影响下,人们旅游的需求已经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模式逐渐向“体验过程,享受快乐”的全新旅游模式发展。体验经济视角下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依旧是文化,而丰富、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指标。湘西苗鼓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内核和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灵魂”。但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湘西苗鼓文化已渐渐走向了濒危的境地,而旅游为湘西苗族鼓文化的传承缔造了绝好的平台。如何将湘西苗鼓文化与体验式旅游相融合,达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互动与平衡,这正是本文需要探索的内容。
一、湘西苗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概述
(一)湘西苗鼓文化开发现状
湘西苗鼓文化为音乐、舞蹈、叙事上独特的“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被称作“国宝”,是湘西苗族民族思想和审美追求的“第一苗语”。2006年,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湘西苗鼓文化的开发主要是通过举办“德夯中国鼓文化节”、苗鼓王选拔赛、百狮会、三月三、六月六、赶秋等大型节庆活动,成立苗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进行“苗鼓风韵”表演,参与各种国际艺术表演交流会,在吉首大学开办湘西苗族鼓舞课程和传承人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来进行。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塑造了魅力湘西旅游文化的新品牌,创造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面对现代文明对湘西苗鼓文化的冲击,传承观念和方式的落后,政府部门的保护与宣传力度不够等实际情况,湘西苗鼓文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湘西苗鼓文化的开发特点与问题
1.重在形式,内涵呈现少
许多学者曾提出“苗族鼓舞华而不实”,对文化生态变迁研究及未来发展态势研究和展现得不够。大多数游客对湘西苗鼓的印象停留在场面恢弘、声势浩大、激动人心、震耳欲聋的迎宾鼓。一出车站,便能见到许多苗族姑娘手持鼓槌,一边击打苗鼓,一边表演着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鼓舞,令人记忆深刻。鲜有人了解苗族鼓舞的形式还包括花鼓舞、猴儿鼓舞、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团圆鼓舞、跳年鼓舞、椎牛鼓舞等。伴随着苗族生产力的变革和苗族社会文化生态变迁,湘西苗鼓文化共经历了木鼓、铜鼓、皮鼓3个阶段。其主要功能从驱兽集会、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祭祀娱神向年节娱乐逐步变化。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的文化内涵,整合了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2.重在观赏,参与程度低
根据学者调查,原生态舞蹈的旅游产品中游客的可参与性不强。67%的游客只能坐着观看,可参与产品只占33%,其中22%需要收费。湘西苗鼓文化带给游客的只是表层的心理愉悦,旅游体验质量并不高。湘西苗鼓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制约着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开发,只有参与度提高,宣传的长期效应才可实现。
3.重在娱乐,产品范围窄
湘西苗鼓文化的开发与现代旅游结合不够紧密,苗鼓文化的原真性体现不够,仅为简单的娱乐表演性旅游产品,娱乐功能的展现重于仪式功能,能唤起游客内心的自我认同的程度更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足,旅游商品单调,难以给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湘西苗鼓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未来冲击》一书中提到“体验经济”,称体验经济将成为继服务业之后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事实证明亦是如此,现代旅游已经从身体经历上升到了体验式旅游。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徐林强,黄超超,沈振烨,朱睿.我国体验式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6(S2):24-27.)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娱乐等形式向休闲化、个性化和参与性变迁,他们希望借助旅游为生活增添新色彩,为观察寻找新角度,为认识增加新内容等。
巫瑞书先生曾指出:“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经验丰富的旅游人士,往往不满足于现行的自然景观欣赏,还孜孜不倦地探索寻找隐形的,具有探索性的习俗风情,尤其是对一些奇特的民族古风奇俗更是梦寐以求。”(巫瑞书.芙蓉国里的民俗和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49.)在湘西旅游产业结构中,民族文化是核心,占据着绝对主导的位置,湘西苗鼓文化异文化的价值与特征正好吻合了游客的心理需求。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国内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为湘西苗鼓文化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市场。其开发价值如下:
(一)物质文化价值
湘西苗鼓,是苗族人民的知音,苗族社会文化之母。在苗族大迁徙之中,它是驱赶猛兽,联络部族的重要响器。在群婚制下,由于妇女采集食物比男性的渔猎食物来得稳定,女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权威的地位,形成了母系社会“共有配给”的木鼓血缘氏族社会形态。击石取火的发现使劳动力方式发生改变,原始农业与畜牧业迅速发展,从妻居被从夫居代替,形成了部族,便逐渐有了父系“公有私营”的铜鼓血缘部族社会形态。在铁器的出现和催化下,共有土地私有化,人们开始制作精致的皮鼓,社会发展逐步过渡到皮鼓地缘“地主私有”的民族社会形态。苗鼓的发展所经历的木鼓、铜鼓和皮鼓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均代表了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二)制度文化价值
鼓社制,是管理部族的社会组织,以鼓为中心形成鼓社。以鼓社头人为主的权力象征,鼓社制的产生以血缘为纽带。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外族侵略、重大决议、突发事件、节庆活动等,氏族就会以“立鼓结社”的形势,将具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习俗史称的“跳鼓藏”是将长六尺,直径一尺二的一段枫木或楠木的木头掏空,蒙生牛皮于两端支撑木皮鼓,把木皮鼓放在鼓架上,由另一貌美的妇女击鼓身及鼓面,另一人击竹筒伴奏。跳鼓藏,举办于农历十月、十一月。苗族每个三、五、七、九、十、十三年左右秋收完毕后过苗年,都会举行跳鼓藏活动。苗族利用击鼓舞蹈形式反映十三年一次的家族聚会中苗族人民吃牯脏、杀牛祭鼓、鼓社祭等内容。
(三)行为文化价值
湘西苗鼓文化所展现的各种鼓舞动作、节奏韵律、仪式符号等,都反映出了苗族人民与自然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因原始苗族先民所生存的环境需要时刻面对猛兽毒虫、风雪雷电的侵害和饥寒交迫、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与规律,而灾难易迫使弱者认为总有一位超人的祖灵或自然的神,操纵着人间万物的祸福予夺。于是,面对人力所不可抗争、理解的现象,人们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把希望投向了生灵崇拜,这便有了以舞娱神的巫司。《鼓社歌》中曾描述人们把信仰、崇拜的枫木掏空制成木鼓,在巫司主持的祭祀法事下,模仿啄木鸟的啄木声予以击打,以弥补蚱蜢打架娱神时所缺乏的浩壮生气;人们还参照水塘黑壳虫的跳法,跳起了舞蹈。(龙庆凤,王一波.苗族“鼓舞”文化与苗族“鼓会制”社会[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1):105-108.)后来,还有以模仿猴子打鼓时各种有趣动作的猴儿鼓。在湘西苗鼓文化中,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鼓舞动作已成体系的男鼓技法有24种,女鼓技法有12种。
(四)心态文化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形成了以农耕文化、性别差异、血缘关系为特色的宗法基础,反映出苗族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央王朝的“征剿”战事,展现了苗族人民浴血搏杀,以武格斗,剽悍勇敢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苗族先民迁徙到湘西之后,勤于劳动、乐观向上、朴实善良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湘西苗鼓文化有着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价值观念的性别差异,以血缘为主要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性别差异弱化,个性化逐渐增强,地缘、业缘特征明显。(万义,胡建文,白晋湘.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695-699.)
(五)审美文化价值
湘西苗鼓文化积淀和传承了苗族人民世代创造的文化财富,培养了富有个性的民族风情,塑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其雄浑阳刚之美、传情阴柔之美、节奏和谐之美,为满足游客的审美愉悦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价的精神境界。在表演上它继承了巫文化的模式特点,以体育、文娱、舞蹈为一体,以其雄浑的旋律,激越的鼓点,粗犷优美的舞姿及多变的套路独树一帜,并具有现代音乐、舞蹈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技法展示中的美学特征比较突出。从单纯打发展到轮打、劈叉打、翻腰打、抡打,握槌、卡槌、抓槌、板槌、虚拳的变换、穿花、交错。八字步、碎碎步、移步、梭步和磋步等让人眼花缭乱。猴亮相、猴抓痒、猴儿打秋千、丢石吓人等技法让人看着心花怒放。(李北川.湘西苗鼓的“三位一体”艺术形式[J].文化月刊,2009(9):103-104.)鼓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体现选法特征,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和声织体。神圣的木鼓舞跳跃多,具有西方芭蕾舞的外拓性风格;庄严的铜鼓舞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蹲腾立跳,变化多端,欢快活泼;壮美的皮鼓舞一般在祭祀时跳,还加上大号、唢呐、二胡、包包锣来伴奏。花鼓舞中的一男一女配合,颇为有趣。群鼓时,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佩戴银饰,叮当闪亮。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三、湘西苗鼓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与思路
(一)“三性”原则
1.原真性
客观主义专家认为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就是追求“原真性”,旅游吸引物的“原真性”直接决定旅游,尤其是遗产旅游的体验质量。因为旅游者更愿体验到是原汁原味的文化,而非凭空捏造,东拼西凑,虚拟化、舞台化的表演文化。这就表明我们在进行湘西苗鼓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注重原真性。拿湘西苗鼓起源打比方,在相关文献中有提出苗族人民制鼓所用的皮张来自作恶多端的名叫枷狎、枷狞的两个妖怪。人们为了保护小孩和妇女,打死了妖怪,剥开妖怪皮蒙鼓,削妖怪骨当鼓槌,击鼓起舞欢庆胜利。但这只是一个关于鼓的来源传说而已。事实上,木鼓最初所用来蒙鼓的皮张主要是羊皮,后来大量使用的是牛皮。另外,游客所见到的苗鼓表演不分阶段和时期,给人的感觉完全是纯粹的舞台表演。实际上,鼓舞的形式、击鼓人的性别和人数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女子单人鼓在椎牛后举行,男子单人鼓在庆贺丰收时表演。双人鼓分成了男子双人、女子双人、男女花鼓舞三种。花鼓舞多在女子出嫁后的第一年回娘家的时候表演,以鼓传情,表示婚姻的和谐美满。
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时,需要把原真性的元素通过合适的途径与方式传播给游客,让他们真实体验苗鼓的原生态文化。在开发过程中,需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在亲密接触过程中专家学者可以不断地调整与纠正旅游的舞台化,确保遗产构成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是原真性的根本保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对湘西苗鼓文化的真实性内涵与生态环境进行宣传,为游客了解真正的湘西苗鼓文化提供有效的链接;加大对当地居民与当地学校学生对湘西苗鼓文化的文化认同,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主动保护湘西苗鼓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0):55-57.)
2.参与性
根据国家旅游局近几年的调查和外国旅游者的反映,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民俗风情的兴趣远高于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关键在于差异性,湘西苗鼓文化对于异文化的游客而言,极具诱惑力。体验的目的在于使游客身临其境,游客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鼓舞节拍中的2/4、3/4、4/4节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较为适合体验者学习。游客除了可体验用木槌击打鼓之外,还可以使用徒手的正手、反手、背手来打鼓,相当有趣,而脚踢膝顶、肘碰头撞的方式则不适宜用于体验。
3.传承性
旅游业具有民族传统艺术生存与传承的功能,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体验产品的设计在提高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需要增强知识性和教育性,这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可在游客进入景区的时候便提供一张题量较少,单选题形式较多的知识问卷,游客可通过仔细观察和体验就能获得答案的“湘西苗鼓文化寻宝活动”,利用简单却有效的形式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通过体验式旅游,游客更了解苗鼓文化,在逐渐地自我认同过程中成为湘西苗鼓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三化”思路
1.情景化
在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感觉体验、情感体验、身体体验和创造性任职体验,情景化的设计与安排非常重要。通过明确湘西苗鼓文化主题,创设鼓文化生态布景,进行各种鼓社制社会角色扮演等,把旅游服务变成舞台,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美好的体验。可在游客下车的停车场、售票处、检票口、旅游商店、旅游厕所等处饰以鼓文化物质文化价值、制度文化价值、审美文化价值中的各种元素,让游客从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起就能充分感受和融入湘西苗鼓文化中。在游览过程中可设计鼓社制中不同身份的人带上不同类型的微型小鼓,穿梭于游客队伍中,与游客进行互动,渗透苗鼓文化的各种价值。还可以就地开设苗鼓制作课程体验环节,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如起鼓、揉鼓、拍鼓、惊鼓、碰鼓、玩鼓、收鼓等苗鼓文化的仪式过程;亦可邀请现场游客,穿着苗族的传统服饰,抡起鼓槌,学习苗族鼓舞简单又富有寓意的技法。例如,可邀请新婚夫妇现学花鼓舞竞赛,一人敲边,一人击鼓,击鼓者两人也可同在鼓的一端,同时打鼓(一人左手,一人右手,二人面对面,也可背对背),鼓点统一,方向相反起舞,也可交错舞姿,轮换打鼓,哪一组学得最像,便可获得众人对其新婚最热烈的祝福。如此,参与的游客本人不但体验了击鼓的乐趣,自我价值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还收获了对苗鼓文化的了解。
2.符号化
苗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符号象征,但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其内在的符号性元素还有许多可以提炼。在体验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突出鼓文化中服饰、手工艺、乐器、传说等符号元素,进行湘西苗鼓文化符号的再造,增强湘西苗鼓文化的标识、可视化管理,增添诱惑力和吸引力。例如,苗族是以枫树为图腾崇拜的人类血缘群体,而苗族鼓舞则是以枫树为图腾物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可以以此为思路,深入挖掘湘西苗鼓文化内涵,开发以枫树图腾为符号的旅游纪念品。比如DIY式的微型小鼓。游客既可以在现场观看、欣赏、参与各种类型苗鼓的制作过程,更可以带上一个微型小鼓的组件回家制作。通过深入体验所获得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使体验留存的时间长,且还可将体验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的享受,其价格超过实物价值,其乐无穷。
3.数字化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交互技术和网络手段,结合APP、二维码等手段,再现苗鼓风韵。例如可以结合电子软件,创造发明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游戏软件,如当下流行的游戏“节奏大师”,让游客下载游戏客户端,在竞技性游戏中感受湘西苗鼓文化节的魅力;用“扫一扫”隐藏在景点各处的二维码,获悉多媒体形式的有关苗鼓文化的方方面面,展开智慧旅游。还可通过“旅游体验师”这一新型的职业,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博客等各种网络发布平台来宣传分享苗鼓文化探秘之旅。多渠道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技术和交互式技术,能实现游客对湘西苗鼓文化多元化的感受与了解。
湘西苗鼓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是扩大湘西知名度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旅游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湘西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将湘西苗鼓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不是产业当中的一个环节与要素,充分挖掘湘西苗鼓文化的内涵,突出文化核心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的体验参与度,实现快乐旅游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终极目的。(郭静(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日期: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