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称谓语,浸润着白族文化的基因
《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白族是一个崇尚礼仪、讲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民族。对父母儿女、伯叔姑舅等都有详细的称谓语,接人待物都讲究合乎应有的称谓规矩,不能随便“喂喂”地大呼小叫。祖父祖母与孙子孙女之间白族人称祖父为“阿博”或“阿爷”,称祖母为“阿奶”。这里“阿”是词头,所有的称谓里都以“阿开头“爷、奶”与汉语相同,显然借鉴汉语而来。“阿博”是保留了古白语称谓。现在人们称男性老者仍为“孤博”,称女性老者为“孤由”、’“孤奶”、“孤由吧”,用“孤由吧”、“孤博再”时带有贬义。孙,白族语称“爽”,孙子为“子爽”,孙女为“妞爽”。通称时都叫“阿爽”。对曾祖父曾祖母称“古博”、“古奶”,高祖以上称“古古博”、“古古奶”。重孙称“思爽”,玄孙为“思思爽”;没有外公外婆之称,都是“阿博阿奶”。父母与儿女之间父亲称“阿爹”,母亲称“阿姆”,儿子称“阿子”,女儿称“阿妞”,对外称“子演”“妞演”,呼唤时以名字称呼。也有“阿爸”。“阿妈”之称者,这显然受汉语影响而来。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与婿媳之间妻子的父母或丈夫的父母统称为“得思卜”“得思姆”,当然这不能当面称呼,当面则称“阿爹”、“阿姆”,岳父岳母称女婿为“妞伞额”也不直呼,当面呼名字。公婆称儿媳为“子微”,当面称“阿妞”,或直呼名字。没有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之内外区别。兄弟姐妹之间白族人称哥哥为“阿高”“高高”,“高”显然由“哥”变音而来。称姐姐为“阿姐”、“姐姐”。称弟弟为“阿梯”,称妹妹为“妞梯”。这显然与汉语同,只是音略有变化而已。堂兄堂妹表兄表妹亦同样以“高”“姐”“梯”“妞梯”相称,需要区别时才讲“伯叔的高、伯叔的姐、表兄表妹“等。堂兄堂妹表兄表妹不以年龄大为大,是沿袭父母辈份称呼,大伯儿女就是“阿高”“阿姐”,叔叔的儿女就是“阿妞梯”,表兄妹间亦然。表兄妹间倘年龄悬殊不大,有以“阿表”相称者。哥哥的妻子称“大嫂”,可直呼。弟弟的妻子称“梯微”,不直呼。妯娌关系称“处妞咪”,不直呼。弟妹可直呼“阿哥”“阿姐”,“大嫂”,大嫂通常呼“阿梯”“阿妞梯”,或呼名字,有了小孩后可替小孩称呼“布布”“布姑”等。伯叔姑舅姨与侄子侄女之间伯父叫“阿大大”,有的地方叫“大爷”;伯母叫“大姆”。叔叔叫“阿布布”,有的地方叫“阿爷”“阿叔”;婶婶叫“阿咪咪”,有的地方叫“阿婶”。父亲的姐姐妹妹,都叫“阿姑姑”或“阿姨”。姑母的丈夫叫“阿姑闷”。母亲的哥哥弟弟都叫“阿根”,“阿根”是古白语。舅舅的妻子则直接借用汉语称“舅母”。母”。母亲的姐姐有的叫“阿咪”,有的叫“阿翁实”。母亲的妹妹叫“阿姨姨”。姨母的丈夫统称“阿包”,也有人借用汉语称“姨爹”。伯叔姑舅姨统称侄辈为“阿几”,侄子为“几子”,侄女为“几妞”,没有内侄外甥之分。姻缘亲家之间夫妇之间,妻子称丈夫为“索额”,丈夫称妻子为“微演”,通常对外称呼,不直呼,互称时一般直呼名字,有小孩后有的以“尼爹”“尼姆”相称。夫妻二人的双方父母以“戚嫁”相称,他们的兄弟姐妹之间亦互称“阿戚嫁”“戚嫁”,这显然由亲家变音而来。妻子的哥哥弟弟统称“舅子”“布舅”,一般不直呼。妻子的姐姐妹妹,称呼与妻子相同。姐姐的丈夫称“戚富”,可直呼,由“姐夫”变音而来。两姐妹的丈夫间称“挑担”,互相不直呼,称呼时互叫“布包”。“阿包”是孩子称呼姨父,“布包”就是替孩子称呼。邻里村人之间对血缘外的邻里村人,视年龄大小性别特征来选择称呼,对老者仍呼“阿博”“阿奶”。对比父母大一点的人则呼“大大”“大姆”,小一点的人则称“阿布布”“阿姑姑”。比自己大几岁的人则以“哥”“姐”称呼。对自己父母的伙伴或自己伙伴的父母则称“伙几爹”“伙几姆”,“伙几”显然由“伙计”而来。双方结交了“富甲”,即“互奖”关系的,则称“富甲爹”“富甲姆”。姆”。男同伴间以“伙几”“布朋”相称,女伙伴以“甲演”相称。“甲”由“奖”而来,“奖”即相助相伴,“互奖”由此而来,后变音为“富甲”而已。社会职务称皇帝为“翁逮博”,“翁”是黄色,“逮博”由“朵博”来,意为黄色的大祖先。称本主为“朵博”,即大祖先。称官吏为“光”“婉”。称首领为“布陶”,有大小之分,亦称“朵爹博”“塞爹博”,意为大头小头。奴隶为“奴鄙”,由“奴婢”而来。“长工”为“总额”,“短工”为“侧额”,是汉语意译而来。称老师为“书主博”,意为掌管书的人。称工匠为“炯”,由汉语“匠”变音而来。称木匠为“墨炯”,铁匠为“太炯”,石匠为“斫块炯”等。称呼时往往再加一个“博”,如“墨炯博”(木匠),以示尊敬。称技艺高超的工匠为“细然博”,意为山神一样的人。称当军人为“担观”,意译为“拿弓箭的人”。称医生为“腰森”,是“药师”的变音……一个民族的称谓语体现了该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等。从以上白族人的种种称谓语,可以窥视到以下一些特点。1.白族是一个尊祖宗、重伦理、尚礼仪的民族。从血缘亲属到非血缘亲属,人与人之间都有详细的得体合理的称谓。称呼时,对上辈都使用敬语“彦”,即“您”。堂兄弟姐妹间表兄弟姐妹间,不以年纪大小称呼,而是沿袭父母辈份大小称呼。生活中大人教育不懂规矩礼貌的孩子时常说:“你怎么没规倒矩的?或者说“你爹姆不教你?”足见白族人是十分看重规矩礼貌的,教育孩子有礼貌地称呼,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2,白族称谓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有天下人皆为我亲的思想。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在于有人文情怀。白族种种称谓语体现了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关怀、挚爱。即便不是亲人,一声“阿大大”“阿大姆”胜似亲人,一声“伙几爹”“伙几姆”,更显出几分友好与亲切,同是“伙几”(伙计),就是一个战壕一个阶层里的人,就有许多休戚与共的特点和利益,其关系就非同一般。而接受了“大大,大姆”“伙几爹伙几爹”称呼的老者则以“阿几”“阿子”“阿女”来回应小辈,就是侄或子女的意思。每一个称谓语中那一声“阿”的词头语,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近与亲爱。尤其是上辈呼小辈时,通常不直接呼名字,而以自己儿孙们的口吻来代称,如一个老人称一个小姑娘为“布姑姑”,称一个小伙子为“小伙布”等,充分体现自我的谦虚和对别人的尊重。白族称谓这种视非血缘关系为血缘关系,视天下人皆为我亲的思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关爱与尊重。即便对不认识的人;也是根据其年岁大小来选择一个合适的称呼,如“大大”“大姆”“伙计爹”“伙计姆”等。但又没有很森严的等级区分,皇帝也只称为“翁朵博”,“翁”是黄色,“朵”是大,“博”是所有男性老者的称呼,意译下来是“穿黄色衣服的男性老人”。就是奉为神灵来供奉的本主也只是称“朵博”,即大祖先。列祖列宗也称为“朵博细翁”,“细翁”应是先翁,意为历代的老爷爷、老父亲。对官吏称呼“光演”,“光”是由汉语“宫”音变而来,“演”是人。而对有神奇工艺的大师傅,则呼“细然博”。“细然”是山神,用山神的神力比喻大师傅工艺的神奇,足见白族人对工匠师傅是极其尊敬和崇拜的。3.白族称谓语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透视出姻亲双方的平等关系。白族称谓中没有“外公外婆”、“外甥”之称,内外都是“阿博阿奶”、“侄儿侄妞”。没有“堂兄堂弟”和“表兄表弟”之分,都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称。夫妻双方的父母均为“得思布”“得思姆”,无“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之别。对舅父称“阿根”,这个“根”,追根溯源,源于母亲的母亲。从中不难看出母系氏族社会遗留的印迹,不难看出白族原本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性别歧视,没有男尊女卑思想,后来白族社会中许多男女不平等的称谓是受汉文化影响所致。如今一些人开始借用汉语称谓,来区分内外祖父祖母,过去则以地名居所来区分,如爷爷家在村头就说“村头博”,外公家在村尾就说“村尾博”等,当面称呼都是“阿博”。笔者曾多次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习惯“外公外婆”的称呼,他们说,“阿博阿奶多好,叫什么外公外婆,很生分。”父系有伯父“大大”、叔叔“布布”、“姑姑(孃孃)”之称,母系有“阿舅”、“阿翁实”(阿咪)、“阿姨姨”之称。4.白族夫妻称谓带有深厚的佛教思想烙印,暗含着索要和还债的债务关系。丈夫称“索额”,“索”是汉语,“额”是来,意为来索要的那人。妻子称“微演”,“微”是有所欠,“演”是人,意为欠债的那人。白族人有“该因撒微”一说,意为夫妻结缘是因有所相欠。由此看来,夫妻关系就成为索债和还债的关系。另有一句俗语“押撒微这压撒到,撒到了这佣撒塞”,意为“不相欠就不相遇,相遇了就相回报”。姻缘夫妻,本来就很微妙很复杂,无法用一加一等于二的算式来计算,那其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恨是与非,用债务关系来定义,这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所形成的。他们认为夫妻是缘,善缘恶缘皆缘于前世,美满婚姻是修行得好,不美满婚姻是前世有所相欠。有了这种意识,如意者相互珍惜,相亲相爱;不如意者也会相互宽容,以感恩之心相回报。故白族男女一旦结为夫妻,一般都能够做到长相守。5.白族称谓吸收了大量的汉语称谓,但也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众所周知,汉族是极其重视称谓,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汉代《尔雅·释亲》就收集了100多个亲属关系,明确区分了辈份长幼、年龄长幼、性别、血亲、姻亲、直系、旁系、父系、母系等一系列亲属关系。到清代,有《称谓录》、《亲属记》等记录称谓的专门著作,使汉语称谓系统化。与汉语相比,白族的称谓比较简单,从祖辈看,有祖父“阿博”、曾祖父“古博”,高祖“古古博”,从孙辈看,只有孙子“阿爽”,曾孙“思爽”,玄孙“思思孙”而已。而《尔雅·释亲》中仅孙就有“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龟孙”等。白族没有岳父母和公婆之分,都是“得思布”“得思姆”,没有内侄外甥之分,都是“几子”“几妞”。白族是一个接受汉文化比较早的民族,从称谓语来看,反映了白族语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的特点,如“爹”“舅”“姑”“姨”等。同时还保留有自己的特点,如祖父的称呼“阿博”,叔叔的称呼“阿布布”,婶婶的称呼“阿咪咪”,姨母的称呼“阿翁实”等。但同是白族又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接受汉文化晚些的区域多保留一些自己的特点,接受汉文化早些的地方多被汉族同化。如大理、剑川、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一带,称呼爷爷“阿爷”,婶婶“阿婶”,也有的地方有了“外公”“外婆”的称呼。而丽江九河金山一带则保留了“阿博”“阿布布”“阿咪咪”等古老的称呼。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白族称谓语就是白族人的面容、肤色、服饰,它深深地浸润着白族文化的基因。一声“阿博”“阿咪咪”,传承着白族古老的文化。在此,笔者呼吁一声:保护白族母语,白子白女有责!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