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语言的调查与侗族文字的创制(一)
本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着手建立人民政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并积极地为少数民族进行创制和改革文字等项工作,使少数民族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195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现改为中央民族大学)在北京召开“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初步拟定了当时几年内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全面规划,规定从1956年开始,在两三年内普遍调查少数民族的语言,并帮助那些需要创制和改进文字的民族完成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为此,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在1956年上半年开办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并集合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包括600多位语文工作者的7个语言调查工作队,先后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调查。担任侗语和侗文设计工作任务的是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侗语工作组。笔者是工作组成员之一。侗语工作组对侗语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侗族的文字问题。因为一个民族可以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面语(即文字)是在口头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侗族要创制文字,首先必须确定文字所依据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而文字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的选定,又必须首先从普查语言入手。因此,工作组的任务,是普遍调查侗语不同的方言、土语,研究其异同程度、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特点。划分出方言、土语,选定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侗语工作组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四个单位的28位同志组成的,其中中央民族学院18人,中南民族学院5人(笔者是由中南民族学院抽调的),贵州民族学院4人。负责侗语调查领队和文字方案工作的是中国科学院的语言专家、工作队副队长王均教授。
工作组的全体成员于1956年7月先后到达贵阳,于1956年在贵州参加布依语的调查工作和在贵阳列席苗族、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之后,9月开始编写调查大纲。大纲编成后,接着分为中、南、北三路于11月底从贵阳出发,前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广西两省(区),在听取三省(区)有关单位介绍情况和指示之后,分别到各县进行工作。中路包括湖南的靖州、通道,广西的龙胜、大苗山四个县,由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杨权带领;南路包括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四个县,由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郑国乔带领;北路包括贵州的镇远、天柱、锦屏、三穗、剑河和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六个县,由中央民族学院龙明耀老师带领。中路四县调查了靖州的滥泥冲、通道的陇城和陈团,龙胜的平等、大苗山的寨怀五个点;南路四县调查了黎平的水口和平途、榕江的章鲁、从江的贯洞、三江的独岗和和里六个点;北路六县调查了镇远的报京、天柱的石洞和柱溪、剑河的小广、三穗的款场、锦屏的启蒙和大同、新晃的中寨八个点。在1956年12月到1957年2月底3个月的时间里,三路人员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14个县的侗族地区,进行了19个点的侗语调查。每个调查点都记录了一份语音材料,共记录了13万多个词(包括少数词组),语法现象记录了8000多个例句和25篇故事,以及各调查点的人文材料。
日期: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