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
土家族在历史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和技艺都是通过口头传承来实现的。由于湖南土家族地区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口传教育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口传教育似乎各个民族都有,那么土家族是怎么样的呢?本集将为您介绍湖南土家族有关口传教育的形式。
口传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的主要方式,即使在学校教育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口传教育仍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口传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土家族民间的口传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首先为您介绍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湖南土家族历来就生活在深山溪谷间,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大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只有在赶场、大型文艺活动、红白喜事时才有机会参与社区的活动,所以家庭教育对民族的生息繁衍至关重要,从新生婴儿到老人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的熏染。
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是从训练视觉、听觉开始的。婴儿出生不久,母亲便用灯光启发婴儿,边说边指引:“看亮亮,看亮亮。”并把灯光左右移动。经过训练,婴儿就会跟着灯光的移动作出反应,婴儿慢慢长大,母亲的启蒙教育也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几个月后,母亲就开始教婴儿学爬,训练其说话和听力,于是就编些儿歌反复地念给幼儿。婴儿一天天长大,不但教一些简单的语言,还配合一些简单的动作,如育儿游艺《虫虫飞》、《打掌掌》《排排坐》、《推豆腐》,这些儿歌不仅对婴儿的语言、动作进行训练,还开始了对婴儿进行生活常识和认识事物的教育。幼儿长到1—2岁时,正是学步的时候,为配合学步,人们编了许多十分有趣,又具有启发智力和教育意义的儿歌,如《娘娘脚》、《走上街》、《梭罗树》等。这一阶段对幼儿的教育除了父母亲以外,还有姐姐、哥哥、家中的老人,甚至是邻居。幼儿到3岁以后,就开始了对儿童的自我教育,这些活动往往是儿童自己组织的,在活动中锻炼心身,受到教育,如《张打铁、李打铁》、《大月亮、小月亮》、《月亮光光》、《韭菜花》等。这一阶段对少儿的教育都是把说理、启发、教育结合起来,使少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训练和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讲故事,讲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怎样做人;通过节日祭祀,特别是对祖先的祭典进行伦理孝道教育;通过参加红白喜事活动进行日常礼仪教育;通过参加生产生活活动,传承生产技能和生活常识的教育;通过参加礼仪活动,传承人生礼仪和民间礼俗常识。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摆龙门阵、猜谜、唱歌等形式,把生活哲理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慢慢灌输到青少年的意识深处,待他们接受后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然后就是另一种方式—家族教育。
居住在山区的土家族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但它毕竟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必然受到中国家族文化的影响。土家族大多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家族教育在土家族民间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族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民俗活动和家族祭祀活动形成对血缘关系的反复认同;二是用关系差异观念增强族人相互依赖的趋向;三是通过行为内涵的转化增强家族至上观念;四是通过敬祖等活动形成尊老的传统,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土家族家族教育带有更多的原始性。如:过去土家族许多村寨都有神堂,也就是摆手堂,堂中供有土家人信奉的族神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这里既是族人玩摆手、演出茅古斯的场所,也是族人祭祀、聚会受教育的地方。掌堂师由村寨中辈分高、办事公正、能说会道的梯玛或老人担任,他们在村寨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主持祭祀和玩摆手,在祭祀中向子孙后代讲述祖先的来历、迁徙、创业的艰难历程,对子孙进行严肃的教育,在肃穆的氛围里,家族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种无声的和有声的教育不仅使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形成尊老爱幼的传统,家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从而提高家族在当地社区中的社会地位。
口口相传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土家族的语言和记忆搭建起了土家族文化传播的坚固桥梁。那么口传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还有哪些方式呢?下一集为您介绍另外两种——村寨社区教育和师徒传承教育。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日期:20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