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的使用情况
土家族的妙言趣语自是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而妙言趣语又借助着土家族的语言作为载体而发展。本集为您讲述土家语的使用情况。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称其为“毕兹萨”,意即“ 土家语”。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
古代,土家祖先不通汉语,以土家语作为日常交际工具。虽然历史文献很少记载古代土家语使用情况,但是我们可从土家族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古代地名及人名中窥见一斑。湖南土家地区保留的土家语地名比比皆是,《永顺县志》收录土家语地名747个,张二牧所著《西水考略》收录保靖县土家语地名208个,《古丈县志》收录112个土家语地名。据叶德书、向熙勤所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一书考证,土家地区许多土家语村名且不说,就连许多乡镇也是土家语地名。如龙山县有“桶车”、“洗车” “猛西湖”、“洛塔”、“岩冲”、“猛比”、“塔泥湖”等;永顺县有“勺哈”、“首车”、“西米”、“塔卧”等;保靖县有“普戎”、“比耳”;古丈县有“茄通”等;武陵源区有“索溪峪”;永定区有“罗塔坪”;慈利县有“岩泊渡”等。
土家世代传承的“梯玛歌”、“舍巴日”、“茅古斯”、“摆手舞”、“哭嫁歌”、“咚咚喹”等史诗、传说和民族音乐、舞蹈中保留了大量的土家语,如“梯玛”就是“敬神的人”,“舍巴日”就是“跳摆手”或“摆手舞”。其中在“梯玛”唱词、摆手歌”、“哭嫁歌”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土家语,如“梯玛”法事的第二场“服司妥”就是古代土家语,即“还愿”之意。“马”、“骡子”等,现代土家语中借用了汉语称呼,而在“梯玛”唱词中却有相对应的土家语(马叫“猛”,骡子叫“格”);“摆手歌”中的“补所”是指“哥哥”,而现代土家语则称为“阿阔”。而“倮很第盖”一词就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现代土家语词汇,有的学者只好将其译为“英雄故事”。在“哭嫁歌”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土家语称谓,如称“爷爷”、“奶奶”分别为“母斯阿巴”、“母斯阿涅”,“妹妹”称为“阿惹尼”。
土司时期仅少数土司王、土官略懂汉语,日常交际以土家语为主,正如清代乾隆《永顺县志》所说:“土人言语呢喃难辨。”很多土王姓名也是土家语,如土家语叫永顺土人鼻祖彭士愁为“墨帖送”(即“天大的官”)。土司时期,土家地区土司王姓名以土家语称呼者更是随处可见,如永顺宣慰司的“彭福石冲”,保靖宣慰司的“彭药哈俾”、“彭南木杵”。
清代雍正年间,土家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后,土家语逐渐为汉语取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外来文化不断影响,族际交际日益频繁,土家语作为一种弱势语言消亡速度更为加快。如今只有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的几十个乡(镇)还有不足50000人可以使用土家语了,且多半是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因此,许多语言学家已将土家语列为深度濒危语言。
湖南土家地区操土家语的人群可以分为沿用型(即本民族内部或与外人接触都沿用土家语作为交际工具)、兼用型(即土家语和汉语兼用)和转用型[即在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乡(镇)的土家人都转用了汉语,但仍使用一部分土家语单词和保留了大量的土家语地名]三种类型。湖南土家语有两个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南部方言主要在泸溪县潭溪乡,只有2000余人使用。
土家语的濒危让人痛心,但这并非是无力改变的,也许多一个人关注,土家语的存活就会多一份力量。说完土家语的使用情况,那土家语包括什么特点呢?我们将在下一集为您揭晓答案。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日期:20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