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块苗文
湘西苗族历史上没有正式通行的统一文字,苗族人民历来都是通过汉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汉文作为书面交际工具。但随着汉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振兴本民族的愿望出发,历史上不少苗族知识分子,借用汉字的音、形、意,将汉字进行拆组;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民间方块苗文。本集为您介绍目前能看到的四种方块苗文。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这种方块苗文有四种:一是城步、绥宁篆体方块苗文,二是古丈方块苗文,三是板塘方块苗文,四是老寨方块苗文。
城步、绥宁苗文主传地为城步、绥宁和广西义宁三县,扩散至湘、桂、黔三省边境苗族地区。它是借助六书之法来造字,字形类似篆体汉字。清乾隆年前,这种苗文已在上述地区广为流传,是谁人于何时所创,已无可考。乾隆六年(1741),清兵部明令查出这种“篆字”苗文即行销毁,永禁苗人学习,致使这种篆体苗文逐渐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人多次发现用这种苗文镌刻的石碑,可惜实物今不存。所幸的是,有人从《峒溪纤志》中摘抄了一段这种苗文,为一族款碑碑文,实有篆体苗文字146个。
古丈苗文现存于光绪丁未年( 1907)版的《古丈坪厅志》中,共有单字200多个。
板塘苗文与古丈苗文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永绥厅(今花垣)的板塘苗文。板塘苗文是由苗族秀才石板塘创制的,其数量比古丈苗文要多得多,共有1000多字,并编有《苗文字正谱》一册,以反切之法注音,汇集了他所创制和搜集的所有苗文,堪称湖南苗族第一部苗语字典。 板塘苗文的造字法与古丈苗文基本一致。石板塘用自创的这种方块苗文记录和创作了大量苗歌,并利用这些苗歌歌本把方块苗文推广普及到苗族人民中去,影响十分深广。现今在花垣县境内的龙潭、雅桥、民乐、麻栗场等乡镇的苗歌手仍用板塘苗文记歌、传歌。
民国时期,乾城县(今吉首市)的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创造了一套苗文注音符号,叫做《苗语速写法》,更把苗文推向了拼音化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村的苗族知识分子石成鉴、石成业等人,为了创作和演出苗族歌剧,又一次创制了老寨方块苗文,还引进了不少英文字母的形态和读音作为造字部件,颇有意趣。
这种借源文字的出现,既反映了汉文化对苗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也反映了湖南苗族人民对苗语视觉化的渴求,更标志着在汉文字的撞击下苗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沉寂后,又有了新的生机和发展。但上述种种方块苗文或注音符号,由于都是个人或民间行为,很难推广、普及,结果只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而已。直至1956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人民政府为苗族创制了新苗文,并在苗区得到广泛应用,终于圆了苗族人民“口之所道,手即可书”的美梦。
湘西苗文,即苗语东部方言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书写符号,以花垣县吉卫苗语语音为标准音。湘西苗文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有声母48个,韵母35个,声声调6个。拼音方法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一致,直接用两拼法,不把i、u作为介音处理。
老苗文系苗族先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苗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老苗文未能统一,大多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即为上述四种方块苗文。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日期:201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