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语言文字研究

苗文的历史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文,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苗族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是至今存世的只有在湖南城步发现有些苗文碑,只是零零散散,已经无法作为系统的语言文字。本集为您带来一些苗文的历史介绍。 苗语现存词汇,反映出苗族在远古传说时代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概念和名称,还有自己民族典籍的概念和名称。苗族把自己民族的文字称做“图”,把自己民族的典籍(书)称做“牍”。时至今日,他们还把“读书”称做“念牍”,把“写字”称做“顺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主观意识。如果历史上苗族人民没有出现过自己民族的文字和典籍,又怎么会产生和形成“图”和“牍”的概念呢?由此可见,苗族确确实实在历史上是一个曾有过自己的民族文字和书典的古老民族。闻一多先生曾根据对八卦的研究,断言在中国的历史上苗族是文字的首创者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开山祖之一。 那么,后来的苗族怎么会变成了“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了呢?苗族原创的文字和书写的大量典籍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先读两则传说: 传说之一。蚩尤和黄帝在涿鹿打仗,蚩尤战败,被逐南迁,在渡江河时,赶不及造舟船,担心所携书籍被江水打湿,只好把书本分置于头顶,争先渡江,以保余生。谁知渡至江中,水势凶猛,淹没人马,书本十有九失。过江后的苗族人民便无书可读、无字可识了。加上长期流徙,苗族各支系分散于广大西南山区,相互间的交往日稀,久而久之,苗族人民就只能在口头上留下“图”、“牍”这样的词汇而已。 传说之二。古时候,苗族有一位满腹经纶的祖先叫翼落,他有十四个儿子,前面七个都称哥哥,后面七个都称弟弟。平时七个哥哥总是让着七个弟弟,不管分什么东西,都让七个弟弟先拿,从无怨言。一次敌人来抢翼落的书典。翼落把书藏在肚子里,敌人抢不到书,就把翼落杀了。七个哥哥和七个弟弟把翼落的肚子剖开,里面藏着九本书,七个弟弟每人拿了一本,远走高飞,于是他们能读书识字,十分聪明。剩下的两本烂书,又被乌鸦啄走了一本,于是乌鸦也变得聪明,可以预知祸福。最后只剩一本书放在七个哥哥的面前,为防被抢走,他们只好分开吞下了这本书。从此,他们再也不会写字读书了,什么事情都只能记在心里。这七个哥哥便是苗族。 在传说中,苗族文字和典籍,有的被洪水冲走了,有的被弟弟拿走了,于是,苗族就成了“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了。剔除其中的神话色彩,这些传说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苗族文字失传应与部族之间的频繁战争有关。苗族先民因为战争而四处流徙,苗族文化因为部族的衰落而受到摧折。苗族文字,或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衰微,终至消亡。文字的失传,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寞。从此之后,苗族的语言文字在几千年的汉文典籍中很少提及,如有提及,也仅仅是“苗语鸠舌,非翻译不解其称”,一句带过而已。直到清代,修志之风吹进苗乡,湖南苗族聚居的厅县志上才有了一些苗语词汇的记录,用汉字记音。如天曰打巴,地曰打斗,人曰乃,树曰杜,山曰高,高曰山等。这些记音苗语词汇虽然在语音上很难达到实际标准,但对于苗族地区科举制度的确立,苗族人民学习汉语汉文蔚然形成风气,却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不少苗族子弟“小窗课读”,卓有成效,考中了秀才、举人,成为具有较高汉文水平的知识分子。 这些苗族知识分子,虽然读汉文、习汉字,但还是念念不忘自己民族的母语,于是便思考如何把苗语从“听觉”推向“视觉”,想到要创造自己民族的新文字。这种思考,直到清初(也许更早)才在城步、绥宁等地得以实现。清光绪末年,古丈、永绥(今花垣)乾州(今吉首)的苗族知识分子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苗文,用以记录苗语苗歌,初步实现了苗语的“视觉化”。 这些苗文的创制特点是:以汉字为部件,用“形声”和“会意”之法,组成一种看似汉字而并非汉字的苗语记录符号。 建国后,国家用拉丁字母为苗族制定了四套拼音文字,加上国外苗族的国际苗文,现在一共有五套拼音苗文通行。下一集将为您介绍目前能看到的四种方块苗文,更深入的了解苗文。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