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语言文字

清代溪州竹枝词与土家族语言文化

作者:游俊 【字体:

溪州竹枝词是中华竹枝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竹枝词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溪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唐朝始置,治今湖南龙山县。五代时马楚徙治于今永顺县东南。北宋咸平后广泛增加州一级的设置,因此称旧治龙山县—带为上溪州,新治永顺县一带曰下溪州。唐代溪州范围囊括了今日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明代以其地分属永顺、保靖二宣慰司,古溪州也是土家族先民聚居之地,土家语一直是这一地区土家族人的主要交际工具,直到现在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也还是土家语仅有的留存地区。清雍正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文化的强势渗透,溪州之地儒学大兴,学堂林立,许多土家族人热衷学习汉文化,赋诗作文,造诣颇深,学人辈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溪州土家文人群体,如彭勇行、彭勇为、彭司铎、向晓甫等都是其佼佼者。他们留下了大量根据当地土家族民歌题材创作的竹枝词。“作品追忆了上家族的历史,描写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是诗意化的民族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黄柏权、魏瑶:《溪州竹枝词——土家族主位写实》,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3)。)其中有的竹枝词中巧妙地镶嵌了土家语词汇,使得这些竹枝词更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学价值。但是,当今的土家语却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深度濒危的语言,能够懂得土家语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溪州竹枝词中的土家语词进行释义有助于深入研究溪州竹枝词及其所反映的溪州土家族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

已故永顺土家族学者彭勃先生所编的《溪州古诗选录》中共收集了116首溪州竹枝词,除了无名氏的49首外,其余都是清代中后期溪州土家族文人彭勇行(18361893,清同治年间贡生,23首)、向晓甫(清光绪年间文人,21首)、彭勇功(彭勇行的胞弟,清光绪初年庠生,10首)、唐仁汇(清咸丰年间举人,5首)、彭施铎(清同治年间贡生,4首)、周植斋(清末民初人,终身以教书为业,3首)、彭勇为(彭勇行的胞弟,彭勇功之兄,1首)等几位的作品。溪州竹枝词作者的民族身份虽都是土家族,但从其作品内容看,他们都已具有很高的汉语言文学修养。但他们毕竟是以土家语为母语的土家族文人,因此,他们在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进行诗意化描写时,在作品中总免不了会嵌入自己民族的语言,因为有时只有用母语才能更为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情感。

《溪州古诗选录》所辑录的116首竹枝词中,嵌入有土家语词汇的诗词并不多,据粗略统计也只有10余首。从这10余首竹枝词中所嵌入的土家语词汇看,主要涉及器乐名称、亲属称谓、日常用品、土家语地名等方面。

来源:《土家文化的圣殿:永顺老司城历史文化研究》
日期:2014-04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