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时期永顺土家族语言的普遍使用
土家族语言与其他民族语言一样,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语言。历史上对土家族人使用土家语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地方志和一些姓氏谱牒的记载中窥见端倪。永顺王村(现改名为芙蓉镇)民间有本《王氏族谱》,记载了王氏始祖来永顺王村落籍的情况。王氏始祖本三吴峨眉湾人,因避秦乱奔楚,溯沅江入酉水,“涉险滩急流,攀悬崖危道,饥食山果,暮宿洞穴”,来到“天地豁然开朗,山环水绕,山花自开自落,鸟兽见人不惊”的古王村,“乃结草为庐,羁息于此”。王姓祖公定居于此后,发现周围葱茏郁林之中,有一些“长发赤足、披兽皮、瞅啁如鸟兽语”的人群,公渐习之,乃探其巢穴,效其语言,教以礼仪,习以耕作,群蛮乃尊公为墨着冲,二世墨塔冲,三世祖为墨洛冲。这本谱牒虽对王氏先祖极尽美化之词,但也描述了当地远古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景和使用土家语的情况,这种“瞅啁如鸟兽语”的语言应是远古土家先民所操用的土家语,“墨着冲”、“墨塔冲”、“墨洛冲”等都是土家语对首领、头人的尊称。
据乾隆《永顺府志》载:唐末五代时期彭缄用计消灭了溪州蛮酋吴着冲、惹巴冲、春巴冲等,“乃自为溪州刺史”。方志记载的溪州蛮酋吴着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都是土家语人名。这也说明唐末五代时期永顺境内的土家族普遍使用土家族语言。
土司制度前期永顺土家语的使用情况文献没有具体描述,但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土司制度前期永顺境内土家语普遍使用的情况。首先,从永顺土司的人名看,如前所述,土司制度初期,永顺土司的姓名有很多都是土家语人名,永顺土司先祖彭士愁就有了一个土家语名字叫(麦贴巴)”,此后,宋元之际永顺土司有许多土司除了有汉姓汉名,还有土家语名字,如彭允林的土家语名字名叫
(麦吉巴)”,彭儒猛的土家语名叫
(麦福送)”,彭仕曦土家语名叫的
(福送)”,彭师晏的土家语名叫
(惹贴送)”,彭师宝的土家语名叫
(惹贴沃)”,彭福石宠更是土家族土司最为典型的汉姓(彭)+土家语名
的名字,彭安国的土家语名叫
(答沃送)”等。而到了明代的永顺土司的姓名就多半是汉姓汉名了,但还是有少数土司的别号还是土家语名,如彭世麟的别号“麦坡”,即是土家语
,彭元锦的别号“里白”,即是土家语的
。这也说明明代以后汉文化渗透对土家族语言的影响。其次,永顺土司辖区众多的土家语地名也说明至土司制度初期土家语是永顺一带土家人最常用的语言。就连永顺宣慰司所辖三州六洞长官司中的“腊惹洞”的“腊惹
(“腊”是土家语
,即“路”,“惹”是土家语
,是“美丽”、“漂亮”的意思,“腊惹
就是“有漂亮的路”或“有好走的路”),“麦着黄洞”的“麦着
(“麦着”是土家语“麦则
的记音误差,土家语“麦则
就是“下雨多的地方”),“驴迟洞”的“驴迟
(“驴”就是土家语“利
,因为在土家族地区的汉语方言中,韵母“ü”发音为“i”,即“老虎”,“迟
”是“大”,“驴迟
就是“有大老虎的地方”)都是土家语地名。再次,从明清之际的地方志书和文献典籍看,土家语在史历典籍上出现最早的是明朝沈瓒编纂的《五溪蛮图志》,共记载了八个土家语词汇,虽然数量很少,记录得不够准确,却开了土家语记入古籍的先河。清乾隆十年(1745),即永顺土司“改土归流”后的17年,永顺第一任知县李瑾编写的第一部《永顺县志》中就记录了145条土家语词汇,为地方志记录土家语之先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3)段汝霖主编的《楚南苗志》载有429条土家语词汇,为载土家语词汇最多的古籍,并还明确标题《土人语言》。由此可见,在土司制度时期,永顺土司辖区的土家族人是普遍使用土家族语言作为日常交际工具的。此外,清代《永顺县志》记载土司时期永顺土家族人“柔懦朴拙淳直,惧官怕讼”,“稼穑而外,不事商贾”。这是因为土司时期土家人不通汉语,讲土家语汉人又听不懂,这样一来打官司就输多赢少,做生意也会吃亏上当,所以土家人就“惧官怕讼”、“不事商贾”。
日期: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