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酾泥鳅与捞虾米
泥鳅和虾米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捕捞的食用产品,营养价值丰富、肉质鲜美。本集内容为您讲述白族人酾泥鳅与捞虾米。
泥鳅,同鳝鱼一样,也是白天躲在泥里,晚上出来觅食。捕它的办法,主要是诱捕法。
诱捕泥鳅的工具是泥鳅篓子。它用细篾制成,形似喇叭,人口内将主篾削尖,做成倒穗,出口处较小,以木作塞。每到春夏之间,是泥鳅最爱钻出来活动的时间。这时,人们将香椿叶、燕麦粉等带香的食物取来,掺拌泥土,揉搓成小泥丸,放进鳅篓中,塞紧出口木塞,然后,乘傍晚时分,将它们一个个地放进水田中,并使进口留一半露出水面,将出口全埋在水中。这个过程,白族谓之“酾泥鳅”。晚上,泥鳅出来觅食,嗅到香味,便来寻找,发觉食物在鳅篓内,就绕着鳅篓,寻找进口,最后进入鳅篓内,就再也出不来了,因篓口的内篾柱上尖尖的倒穗挡住,无法游出,只好在鳅篓内贪食,一条、两条……八条、十条就这样有进无出地被囚在篓中。第二天清早,提上小桶,去收泥鳅篓,将篓提起,一条条泥鳅离开水面,便在鳅篓中弹跳。将出口木塞抽出,泥鳅便顺着出口滑进桶内清水中,一鳅篓一般可获十来条,个别的可达二十余条,若施放十一二个泥鳅篓,一天可获不少活泥鳅。收篓后,以陶缸盛清水喂养,可随时取食。
除了酾泥鳅,白族人还喜爱捞虾米。虾的种类较多,这里所讲的虾米是白族地域所产的一种小虾,一般长只两厘米左右,是虾中体积最小者,有软壳,薄而透明,有六个环节,善跳跃,最喜爱栖息在笮草、水菖莆和杂草之间,而且是群体生活。
捞虾米的主要工具有三种:一是捞袋儿。它以麻绳编织,形似戽斗,网眼极小,尖端成斗碗而扎紧,编好后,用猪血浆染,在开口处以一竹竿纡成三角形,将网边用麻绳紧紧地扣在三角竹竿上即成。二是虾笆。它以五六尺长的细圆竹篾编织成形似密密的竹帘,一端用两块梯形的宽竹片夹紧固定,为虾笆口,另一端用绳索紧紧地捆扎在一起为虾笆尾,再用一根竹片,一头紧扎在笆口上方中心,另一端系在虾笆尾部,做成提手即成。三是用细篾制成的鱼撮箕。
捞虾米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有工具,人人都会。即先将工具口平平地靠近虾米爱栖息的草边,然后用脚从草的靠坎边处往捞具的口边踩,虾米便会顺势跳跃,进入捞具。这时顺势很快端起捞具,虾米离水后,蹦跳几下就躺着不动了,于是便可将它们投进篓里。每捞一次,多少不一,少者十多个,多者五六十不等。待捞到半篓,便可提回家先用锅焙。随温度不断增高,一个个伸腿的青虾,逐渐地变成弯背红虾。取出后,便可以加工成多道菜,或干炒,或拌豆腐炖吃,或打汤等,味道都很鲜美。
泥鳅是常见的水产类大众食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虾米是著名的海味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关于讲述白族人酾泥鳅与捞虾米的乐趣活动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下一集我们将为您讲述白族人翻螃蟹与捉梆螃的技巧。
来源:《湖南白族风情》
日期:2006
日期:200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