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产习俗 > 渔猎生产

苗族的狩猎以及航运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狩猎习俗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开始于原始社会,有许多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习惯。后世的打猎活动也有许多猎俗。 这些狩猎习俗除狩猎本身还反映了祭礼、禁忌、劳动组织、产品分配等许多方面的习俗,多在比较原始的民族中保留着。本集内容就来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中的狩猎以及航运。

首先为您介绍苗族的狩猎习俗。

苗区山高林密,野兽种类繁多,有鹿、麝、野猪、野狗、野兔、刺猪、聋猪、狼、虎、豹等。为防止野兽对苗家生命财产的威胁和危害,苗民创造发明了多种狩猎方法,如装套法、洞捕法、围捕法、烟熏法、网捕法等,既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又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收入。

装套法。套有多种样式,有的用竹木制作,有的用金属打制。套装有钩,用以串肉类等诱饵;有活门,用以卡住野兽的颈项或脚腿。入夜前,猎人择野兽出没的要隘之处,挖洞将套安入,再盖上杂草或树条,进行遮蔽和伪装。安装此套,传有秘诀。念咒语前,需烧香纸,祭祀猎神。

洞捕法。在野兽出没的必经之处,挖洞穴一个,内分两层,里层关小家禽或小家畜一只,以作诱饵。外层待野兽进入,有自动阀门将其关住,即被擒获。

围捕法。邀约众多猎人和青年助手,对荒山野岭进行地毯式搜索,一旦发现野兽,即奋勇上前,将其擒拿或打死。先将野兽击中的猎手,可分得兽头;先寻得猎物足迹者,可分得兽腿;其余参加围捕的人,每人分给兽肉相等的一块。在苗乡,这叫“上山撵肉(打猎),见者有份”。

烟熏法。一些小的野兽如聋猪、果子狸、黄鼠狼等,多是躲在狭小的土洞石穴中,人无法进行捕捉。于是烧辣椒将其熏出,捕获或击杀之。

网捕法。每年玉米收割、扯了黄豆后,苗民不论晴雨,都喜爱到地里去捕捉鹌鹑。他们手持线网,小心翼翼地在地中进行搜索,一旦发现鹌鹑的新鲜粪便,便知道附近藏有鹌鹑,于是进入“实战”状态,看到鹌鹑后,便迅速将其网住。

打篷鸡。即打野鸡。猎人必须先驯养一只雌野鸡,称为“迷子”;再制作一个中间留有枪眼的圆形篷子,篷上插树枝、野草等掩饰。临出门时,猎人必念“藏身躲影”咒,以避山神,特别是被称做“游山打猎”的凶神。到山上后,猎人架好篷子,吹竹哨学野鸡叫,放“迷子”逗引雄野鸡,以便就近开枪猎取。

捕鸟禁忌。苗族人对几种鸟禁止捕捉:一是喜鹊,认为它能给人传递喜讯;二是阳雀(杜鹃),因为它是报春之鸟;三是燕子,燕子与人为邻,预示五谷丰登;四是画眉,它羽毛美丽,叫声优美,人们常驯养画眉,以为乐事。

旧时,上山打猎,多是在冬季雪凌交加的时节。此时,猎人腰系布带,脚打裏腿,包棕叶,穿草鞋,身背猎枪或持长矛、砍刀,带着猎犬,好不威武。进山后四处搜寻,一旦发现野兽便穷追不舍,每有所获。回家后剥下兽皮,将其阴干,逢集日便肩扛兽皮去墟场出卖,换取布匹食盐生活用品。

现今,不少野兽种类如虎、豹、狼等已在湖南苗山绝迹,不少野兽属国家或省级保护动物,因此,出于法律和环保的要求,狩猎已逐渐淡出苗民的生产生活范围。

湖南地区山多水多,连绵不绝的大山适合狩猎,溪河纵横的水网水上运输必不可少。下面再为您讲讲苗族传统习俗中的航运。

湖南溪河纵横,水上运输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水手们风里来雨里去,在浪尖上讨生活,为求平安,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祭祀习俗。

起航敬水神。起航时,要敬水神,祈求保佑一帆风顺,一路平安。水手们必须一起吃饭,大块吃肉,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喝酒,即便是敬神剩下的酒,也要倒进河里。

途中敬盘瓠。航船行驶在江面上,沿途遇有盘瓠庙或伏波庙,水手们就要将船靠岸,朝着庙宇方向烧香纸敬神。

闯滩喂乌鸦。沅江及其支流滩多浪急,礁石林立,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船过一些险滩时,如下沅江青浪滩时,船家先要挽船歇脚,举行两道仪式:一是用刀头牙盘敬奉伏波将军,祈求他保佑一路顺风过洞庭,回时再来酬谢;二是祭乌鸦,水手们用砂罐煮熟白米饭,自己没吃之前,先要大把大把地往天空撒去,喂食在水上飞来飞去的成群乌鸦,如果抢食的乌鸦多,就象征吉利。祭了伏波,喂饱乌鸦,水手们才放心大胆地驾船闯滩。

由此可见,苗族人民不仅勤劳,还拥有丰富的智慧。苗族的狩猎以及航运的习俗就讲述到这里。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