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爱吃糯米饭,视糯米饭为一种“高级”食物,如有贵客来访,主人家就会煮糯米饭招待,以示特别尊重。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要做糯米饭吃。年节祭祀和祭祖活动,都须以糯米饭献祭。有些地方姑娘出嫁、小伙接亲、新娘回门、走访重要亲戚等,均须带一定数量的糯米饭作礼品。糯米糍粑。清乾隆初,段汝霖《楚南苗志)载:“湘西一带苗族”吃鼓脏杀牛祭祖时,须“列米饼”以祭祖先。所谓“米饼”,即糯米糍粑。据民国年间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记载,湘西苗族,儿在火塘边祭祖,“打乾锣”祭鬼等,都须以若干堆“粑粑”作祭品。而“接龙”时,用作祭品的米粑更为讲究,分为“雷粑”、“龙粑”、“客人粑”三种。可见用糯米糍粑作祭品的习俗,从改土归流以前直至近代都十分盛行。至今依然如此,湘两莳族凡遇年节和重大祭祀活动,都少不了糯米糍粑。过年和结婚喜庆要舂糍粑送人和白食。糯米糍粑的制作方法如前述土家族打糍粑,先头一天天将糯米泡发,再放人木甑蒸熟,并趁热将蒸好的糯米倒入术槽或钉槽,厢大木槌捶烂。然后用手掬成Ⅲ.再用双手瓜成圆形的饼。晾f后,町刚冷水浸放于瓦缸中,长期保行.随时取m煎煮食川。有蝼地方的苗族,打糍粑时,先做一个大如圆盘的糍粑,俗称“糍粑娘”,然后冉做小的。送礼的糍粑,往往在表面还点上几个红色的小酬点。苗族在剐食方向颇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尊食酸味和擅制各种腌酸菜。腌仇,或称酸鱼。茼族传统名策,制作方法比较复杂,锌地也不尽相同。
湘州前族地方的制法:捕得新鲜鱼后,洗净取出内脏,然后撒上适量的盐和辣椒粉,以加香料,浸泡,糯米粉、包符粉放在鱼上,一联、一层粉地装入坛队盖好、封严,半个月后,即可取食。油煎吃、乍吃均可,如隔年再吃,味道蜓美。酸腌肉。苗族菜肴,制作方法与制酸鱼基本相同。先将猪肉或牛肉切成力‘块,撒L食盐浸泡,群:混以米粉或包符粉,和匀后,放入坛里密封,经过符I:天后,便可取食,味道酸甜鲜荚,足前族待客的佳肴。苗家逢二过常,一般要杀猪窜羊,吃剩的肉往往川坛子腌之.既可保鲜,义可改变风味。苗族腌肉,存放时问越长,味道越荚。酸菜。苗族传统腌酸菜的一种。酸青菜足苗族常年食用的…种腌菜,既llr以直接食JfJ.也呵以作为食物作料。其制作力‘法各地有差异,种类也不完全一样。…般是以青菜为原料,到秋季时,把青菜整蔸割下,扔在田埂或河滩上州。晒得半干抬到河边洗净.再嘲。晒干的程度视各家的需要,如果急着要吃新鲜酸菜,青菜就晰得生一点;要想让酸菜保存的时间久些,爵菜就得干点。水分多的青菜容易酸,成熟得快,水分少的青菜就成熟缓慢,保存的时问长。青菜晌干以后,就用快刀在簸箕.切成细丝,耳用少。疆糯米饭与菜丝拌匀搓揉,装入坛子哩.过一段时问就可食用。酸汤。苗族家家户)'l都制有酸汤,并餐餐食用。有时遇婚丧、:爷庆宴请和祭祀鬼神也少不酸汤。清乾隆初《永乡安厅志•永茼风俗条》记载:前人吊丧时,婴“送哭”,“哭毕赴死者同寨之家,食饭一盂,酸汤一碗以去”.,槲民闲年!间凌纯声等《湘两莳族调查报告》记载,苗民“吃棒棒猪”祭祖先和雷鬼时,第一、第二、第三天的祭品中都需置酸汤一碗。苗族酸汤制法比较简单:先把青菜、白菜、萝卜等新鲜蔬菜洗净,用开水烫熟,加上少许特制的陈酸水,装入坛中,加盖密封,待3~5天后,即可取食。吃时,切碎(也有先切好的)搀水煮沸,加入少许食盐、辣椒粉等即成酸汤。喝这种酸汤,可歼胃助食,尤其是炎热夏天,还能消暑提神。醋萝卜。将萝卜洗净,切成片和条状,放人酸汤内,加一勺糖。另外,将干辣椒粉用油煎炒,再加食盐味精,储于盆内。食用时,取出泡过一天一夜的萝卜,再蘸}油辣椒,其味甜酸脆辣,分开胃可口。菜豆腐。苗族地区喜爱的传统菜肴。菜豆腐既有菜又有豆腐,是黄豆磨成豆浆后与新鲜青菜(或臼菜)一起煮制而成,是豆腐和菜组成的混合体。它与平常的豆腐不一样,比白豆腐营养更丰富,味道也更鲜美。笛家菜豆腐还别具特色,即制作这种豆腐要用菜酸汤作清浆剂,而不是用t膏代替,其味别具一格。玛瑙腊肉。一般腊肉只能保存1年,而苗区的这种腊肉可以储存2一3年之久,闲颜色透明红亮,就像玛瑙一样,故称为玛瑙腊肉。其制作方法:先将鲜肉切成长条,每条1~3克不等,靠肚皮的泡肉不要;再用适量的盐、硝、花椒、香料配合成腌腊剂,然后逐块擦上,擦腌腊剂要适当,多了会太咸,少了易腐烂;擦好腌腊剂后,放到缸子里或木桶里沤7天,注意压紧;一个星期后,取出来,挂到通风处晾1二盐水,吊在火炕上或灶上,用生香树枝、枞树枝或柏树枝烧火炯熏,直到肉熏出油,转小火。经过这种大火转小火熏烤,腊肉颜色成黄色,皮上起一层薄黑灰,时转用谷糠茶壳烟熏十天半个月,直至油光金黄,香气扑鼻为止。若放至第二年清明后,拿出来洗净晒干,放人煮开后的茶油里浸泡,可到第三年的清明时节,就成了三年的老腊肉,即真正的玛瑙腊肉。吃时,先煮软或蒸熟,然后可与玉米、春笋、蒜薹等烹调成各种名菜。这种腊肉一般用来招待贵宾,新中国成立前只苗族富户才有。苗族喜饮酒,也擅长酿制不同的酒,不少地区盛行以五米为原料酿酒。这种酒酒精度数高,一般在50度以上,酒性烈,俗称“包谷烧”。用普通大米酿制的酒,称“水酒”,酒精含最较低,一般在30度左右。还有一种“米酒”,用糯米酿制而成,酒精浓度一般仅在15度左右,性平,容易醉人,略带苦味,但喝惯后则觉得香甜可口。好饮者每餐能喝上1T克左右。这种米酒,除自家备用外,还用于待客和送礼。苗族地区大多不讲究喝普通的茶,但特别喜欢喝“油茶”或“炒米茶”。所谓油茶,并非一般品尝的清茶,而是一种成、苦、辛、甘、香五味俱全的油茶汤。制作方法,取当地原生的南方大叶茶的干茶口十放入水中煎煮后,倒入钵中擂碎滤渣,再回锅加入适量的食盐,佐以葱姜、山樟子、辣椒等调味品,按食用人数分碗泡入刚用油炒得又香又脆的阴米、花生、黄豆、玉米、粑粑等,拌匀后即成。喝完一碗后,再煮茶汤按原法炮制,每一次均由主人家的姑娘或媳妇持茶盘,将油茶送到客人面前,按习惯客人每人要喝上四碗方结束,如果客人不喝完四碗油茶,必须事先向主人说明原因,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炒米茶,俗称“阴米茶”。实际上并不放茶叶,而是用开水冲泡炒米,加糖,以加蜂糖最佳。炒米的制作过程也较简单,首先选好糯米,将糯米用冷水浸1~2天,洗净蒸熟,阴干后,杂以河沙,拌少许桐油,放在铁锅里炒。膨胀后用隔筛筛去沙子,即成炒米。若放入密封坛内,可保存一年半载。炒米茶脆、甜、绵、香,有止渴、解腻、清心舒肝、解烦去躁、帮助消化等功效,是苗族用来招待贵宾和亲友的高档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