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族饮食有五大习俗。
1.糯米多用顶实在。白族人喜欢吃糯米。孺米不但营养丰富,更重要的是它的用途广。糯米除打糍粑、做甜酒外,还可以做糯米饭或菜。先将糯米用文火焖熟,俗叫“焖糯米”,再将炒熟的腊肉,拌上辣椒、葱花等作料,混合拌炒,这就叫“糯米饭”。如果不用大块肉,只用肉丝或肉丁,加上作料炒好后,用碗盛上放到桌上,这就叫“糯米菜”。不论是当饭还是当菜,都让人爱吃。其次就是将糯米做成“阴米”,即先将糯米揉搓漂洗浸泡后,用甑子蒸熟、晾晒干后,便叫“阴米”。它可爆成米花,俗称“炒米”,是待客佳品,也可做“馓果”,就是将蒸熟的糯米用碟按成一个个圆形馓胚,放阴处晾干储存,需要吃时,将干馓胚放进沸油锅中炸酥,待全鼓脆后出锅,即可食用,轻轻一咬,满嘴甜香,脆酥可口。另将糯米磨成粉后,又是做其他糖食果饼的主要原料,其经济价值更为可观。故民间有“糯米多用顶实在”之说。
2.绿豆面当饭又当菜。绿豆面是白族地区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爱做的一种食品。因为绿豆营养丰富,具有散热生津的功能。它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和绿豆。其比例多为各半,至少也得6∶4,即大米六斤,绿豆四斤。制作时,先将绿豆用石磨一破两开,去其壳,然后与大米混合,用水浸泡至发胀,滤其水,再掺清水磨成浆,浆不能过浓也不能太稀,叫胚子。再用大锅或平底锅文火将稀浆烙成一张张薄面片,两面均微黄和韧性强为佳品。出锅稍冷后,用刀将薄片切成细条,置于竹竿或绳索上晾干,即成绿豆面。可用陶罐或袋子储存,食用时非常方便。具体吃法有两种,即汤吃或干吃。干食,是将绿豆面放进有少量油的锅里进行酥炸,其成一条条壮粗粗、黄澄澄的酥条,便立即出锅,盛于菜盘,加少量盐和麻辣粉,搅拌均匀后,便是一样别具风味的菜食。若汤食,先烧开油汤,煮进适量的白菜、菠菜之类的蔬菜,再将绿豆面煮滚,以面质变软为宜,盛入碗中,加食盐、葱花、辣子粉、酱油、醋等佐料,热汤拌均匀,即趁热品尝,其味素鲜,滑腻爽口。所以,民家人在春耕夏忙时,往往就用绿豆面当饭又当菜。
3.提提(儿)粑粑路边卖。提提(儿)粑粑是民家地区最流行的一种油炸食品。每逢集市期,市场两旁就会有不少油货小摊,一股清香的味道,不由得不让你前去光顾。它的主料是十斤米配两斤黄豆,浸泡软后磨成浆。用肉丁、豆腐拌葱、蒜、盐等做馅。然后用“铁提”做模,先在模中放一层米糊,再放馅及糊至模满,放进滚油锅中炸煎,至半熟,将模取出,继续翻炸,至两面焦黄后取出,便是一个圆的提提(儿)粑粑。其味香酥可口,在油货摊旁,会经常有人一边手拿提提(儿)粑粑当饭菜吃,一边喝着酒。特别是小孩爱吃,加上其携带方便,故白族人赶完集(场)后,一般都会买几个带回家哄小孩。
4.番薯不吃心里爱。番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辅食,是白族人饲养生猪的主要饲料。它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产量极高,用途也广,故山区人民都喜欢种。白族人还将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定为它的生日,这天,都挖一点来尝新。每过霜降以后,就将它放入地洞里,洞呈壶形,上小下大,深约四米,人称“番薯洞”,因冬天地气向下,洞内暖和,适合红薯的长期保管,需要时,只要从洞中取出即可食用。因为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故用途较广。每逢挖红薯时,人们便将小点的和挖破了的洗净剁成细米,打成浆过滤后,有的成淀粉,再加工成粉丝,有的加麦芽糖,熬成红薯糖,二者均可作商品出售。特别是烤红薯,味香甜,是男女老幼都喜欢吃的小食品。故民间有“番薯是个怪,三天不吃心里爱”之说。
5.苞谷籽(儿)当饭歹(吃)。苞谷学名玉米,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粮食。吃它的方法很多,嫩苞谷沱(玉米棒)可以烧着吃,也可以煮熟吃,磨成浆后熬苞谷面糊吃,老苞谷籽用沙炒成苞谷花(儿)当零食吃,磨成粉后,可以蒸成苞谷饭或做成苞谷粑粑吃,用它酿成酒叫“苞谷烧”,嗜者最喜爱。“苞谷籽当饭歹(吃)”的传闻,那是“大革命时期”,老红军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当时人民生活贫困,红军没有给养保证,他们是碰到什么吃什么,有时筹集不到就挨饿,故有些白族战士,他们将炒熟的苞谷籽当作干粮携带,可以保存好几天不变质,饿了可随时拿出充饥,从而形成一句颇有风趣的“苞谷籽(儿)可以当饭歹(吃)”的传言。(谷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