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活习俗 > 饮食习俗

苗族菜肴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山川清淑之气钟于人,亦钟于物。生活在湖湘沃土上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那些酸甜苦辣、风味各异的菜肴、菜式,不仅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且有不少菜肴为苗族所独有。

 

苗家腊肉与煎糍粑的老人(田仁利摄)

苗家腊肉与煎糍粑的老人(田仁利摄)

 

1、肉类

 

腊肉。以五谷杂粮、蔬菜野菜喂养的武陵黑猪为制作腊肉的最佳肉选。过年时家家户户杀年猪,砍成巴掌宽的块,趁热抹盐、花椒,入缸腌十天半月,挂于炕架,微火慢熏两三个月即可。苗家腊肉红中透亮,香而不腻,是待客的常菜和主菜。朋友相见,就用“走,到我屋里煮块腊肉去”,作为邀客的代言词。拜年打节,腊肉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苗鱼。“苗鱼”不是指一种鱼类,而是指做鱼的烹饪方法。将鱼破肚、切块,伴以食盐沤片刻,青椒切成小节。锅内放茶油,鱼入锅煎炸,待两面焦黄后放青椒、调料,加水文火焖煮,待辣味渗入鱼肉后,便大功告成。这道菜鱼肉焦香不苦,微辣;青椒饱含鱼汁,鲜嫩。先食鱼下酒,后食青椒送饭,是苗族群众常用来招待贵客的佳肴。

 

血粑鸭子。血粑苗语称“青摆”,系用禽畜的血浆拌和浸泡后的糯米制成。因鸭子的血浆浓稠性大,通常用鸭血制成血粑。做前先把糯米洗净泡软,再将鸭子热血淋于其中,稍为凝结时放盐拌匀,然后蒸熟切成小方块,经油煎成焦黄。将血粑置于烹饪好的鸭肉内,煮软,让血粑的香味溶入汤中,同时也让血粑浸进鸭肉与生姜、辣椒的香味,这就成了可口的血粑鸭。鸭子煮血粑既有鸭肉的鲜美口味,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

 

把子肉。将猪肉切成手掌大小的块,用竹篾把三四片肉穿成串,蒸熟上桌,每人一串。这是苗家婚嫁、丧事宴席上的主菜,显得十分大气。客人吃不完时,可将剩下的肉串打包带回给家中的伢儿。

 

推豆腐(程明君摄)

推豆腐(程明君摄)

 

2、豆品

 

菜豆腐。是苗家人平时接人待客和白事时的一道家常菜。菜豆腐的制作既简单,又讲究。锅里不放油,先将石磨磨出的豆浆倒入锅中烧沸,然后将切碎的菜叶(青菜、白菜、瓜叶)放入掺匀,菜叶快熟时,用隔夜酸汤来“清汤”,边倒边看,直到豆浆粘附菜叶,水清不浑浊时为止。倘若没有酸汤,也可用少许食盐清汤。清汤后,盛入大砂缸。食用时,再在锅里放油烧老,拌入辣椒粉后迅速将菜豆腐倒进锅中,煮开即可。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菜豆腐,菜青豆白,表面漂着一层淡黄色的油花,布满星星点点的红辣椒末,色泽鲜嫩,味道清香。放上两三天后,菜豆腐微酸带甜,更是可口。

 

花垣豆腐。湘西有三大名产:“花垣豆腐、保靖酱油、河溪醋”,花垣豆腐排第一。花垣豆腐之所以名噪湘西,首先得益于当地的两种原料——黄豆和泉水品质佳。然后是制作工艺讲究。黄豆要合着水一小勺一小勺耐烦地喂,磨子要一小步一小步耐烦地推,喂多了走快了浆就磨不细磨不匀。滤浆多达三遍,直到不出丁点豆渣方可入锅慢慢熬制。石膏的用量及火候要把握恰当,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当豆浆变成豆腐脑时,就可入厢挤压成豆腐了。苗乡还有一种灰豆腐,把豆腐用纱布包着埋在火灰里吸干水分,或炒或煎或焖或煮,别有一番滋味。寒冬腊月,嫩豆腐放在露天冻它几日,待外面冻得硬邦邦里面空洞洞时,就用清水煮,那酥香脆滑的味道也是无与伦比的。

 

3、酸辣

 

苗家人好酸喜辣,所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吃不得辣子出不得门”等民间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苗人常年爱吃酸,四季都把酸菜腌”。山村人家,每户都有几个、十几个土坛子,制作各种酸菜。苗民几乎能把所有的蔬菜都加工成酸菜,如大蔸酸、萝卜酸、青菜酸、白菜酸、豇豆酸、洋姜酸、胡葱酸等等。“望酸坛,知贫富”,苗家常以酸坛多为骄傲。此外,苗民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椒,夏秋食鲜椒,冬春食干椒,日常更有各种辣椒制品——包谷酸辣子、糯米酸辣子、轧辣子等等。

 

1 将酸菜坛子煨在火塘边加温,能使酸菜加速变酸。(田仁利摄)

将酸菜坛子煨在火塘边加温,能使酸菜加速变酸。(田仁利摄)

 

酸鱼。把鱼洗净破肚,取出内脏,在盐、辣子粉末、五色大料为主料制成的料汤中浸泡两三天,取出晾干。坛内先撒一层糯米粉(或包谷粉、小米),然后平放一层鱼,再撒粉放鱼,直至坛满。封坛扑水半月左右,即可取出食用。酸鱼可煎、可炒,若腌制一年以上时间,还可生吃,口味别具一格。

 

2 酸鱼(田仁利摄)

酸鱼(田仁利摄)

 

酸肉。挑选半瘦半肥的五花肉,刮洗干净后,切成一寸见方的薄片状,与食盐、花椒粉搅拌均匀。个把钟头后,将米粉(小米、包谷粉亦可)掺进去,使肉片裹匀,立即放进坛子挤压严实。坛口用桐叶(或包谷壳)和篾圈封死,倒置于水钵内,三五天后发酵变酸,即可取出炒食。

 

酸汤。做酸汤用夏天的芋头秆或冬天的大叶青菜为原料,洗净切碎,焯水后放进坛子里,放入一点酸汤引子,掺入米汤水,煨在火坑边使其保持一定温度,一两天后就发酸可食用。每天煮饭时都可将米汤水掺入,天天有酸汤可喝。时间放得越久,其酸味就越浓越纯,用瓢舀起时还牵得起一根根丝线。食用时,油烧老,放食盐、辣子粉,倒入连菜带汤的酸汤,煮开分把钟,即可出锅食用。酸汤是苗家常备酸味食品,制作简便,酸味适中,香气扑鼻,能开胃,助消化,是解腻醒酒的好汤菜。

 

包谷酸辣子。将新鲜干包谷用石磨磨成粉,把鲜红辣椒洗净、去柄、晾干,与包谷粉按11的比例,在石碓中反复舂揉,直至辣椒皮碎籽烂,两者充分黏合后,装入酸菜坛子,用木棒筑实,再用包谷壳塞紧坛口,倒置于盛水的土钵内。五六天后,开始发酸,腌制时间越久,味越浓烈。包谷酸辣子有多种吃法:一是干炒;二是与猪肠或油渣合炒;三是与豆腐或萝卜丝调成糊状。

 

烧辣子。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吃辣子方法。将鲜椒洗净擦干水分,放入仔木灰中稍焖至椒皮起泡松软,剥去椒皮,于擂钵中和大蒜子擂细,拌熟油、盐、酱油即可食用,清香鲜辣,特别下饭。

 

4、野生食品

 

苗区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各种野生食物俯拾即是。如林中的蜂蛹,河中的桃花虫,土上的蕨、葛、枞菌、桐菌、草菌、荞粑菌,石上的地木耳,还有胡葱、白蒿菜、糯米菜、鸭脚板、滋儿根等众多野菜,数不胜数。从前,这些食品为城里人所不屑一顾,而今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和招待贵宾的特色食品。

 

    枞菌。枞菌又名松乳菇、松蕈,担子菌纲伞菌科,是野菌中上乘佳品。菌盖初为半球状,后开展成伞状,根据颜色分为乌枞菌、红枞菌、黄枞菌。夏秋野生于松林地上,属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枞菌食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去掉泥柄,与辣子一同煸炒;二是与猪肉合炒;三是与猪肉、豆腐下汤锅;四是与茶油一同煎炸,制成枞菌油,作调味香油。

 

1 金秋十月捡枞菌(砂刚摄)

金秋十月捡枞菌(砂刚摄)

 

罐罐菌。因体形似罐子,故名“罐罐菌”,又名牛肝菌,属担子菌纲牛肝菌科。菌肉厚,质坚,菌盖大,有红、黄、紫、灰、黑等色,以黄、灰两色风味最佳。性喜温暖湿润,生长于松、茶等林下。罐罐菌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加工方法比较简便,从山里采摘回家后,剔掉泥沙部位,用清水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干成金黄色即可。食用前,先在开水中浸泡30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烹食方法多样,可煲鸡肉汤,亦可与猪肉小炒,香鲜滑润,滋味醇浓。

 

地木耳。苗乡人称之为“地猫”,一种野生菌类植物。形状像水泡后的细木耳。颜色呈草苔绿色,高温后呈金黄色,半透明。肉质极嫩,稍重捏便成泥汁。地木耳多长在石灰质岩石表面草苔上。春雷响后,春雨下来,不消几天,大片大片肉质鲜嫩欲滴的地木耳就会从石缝中冒出来,连片生长,一直可采食到夏季。地木耳采摘容易清洗难,需细心剔除杂质,轻轻洗去泥沙,没有极耐烦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地木耳的吃法,一是与轧辣子、野胡葱清炒;二是与包谷酸辣子、胡葱调汤糊糊;三是与酸汤、豆腐同煮。

 

桃花虫。桃花虫形似蛐蛐,身体较扁,长有两尾双须六条细腿,躯干肥厚,乌光油亮,栖息在浅滩岩石底部,食浮游生物。刚捞起来的桃花虫,活蹦乱跳,像河虾一样。其营养价值也与河虾一样,富含蛋白质。食用前将桃花虫放在清水中养几天,吐去泥沙,除去杂质,倒进锅中用微火杀死并焙至半干,装入细筛放置火坑上烘干,即可贮存待食。食用时先用油炸脆,再放上辣子、大蒜、食盐、酱油,几个翻身一打,装进碗中便是一道味道鲜美的下酒送饭佳肴,民间赞之曰:“桃花虫,味道浓。”

 

蜜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宗局提供)

蜜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宗局提供)

 

5、生食

 

苗乡泉眼众多,泉水洁净,特别是高山峡谷中的水井,远离人烟,泉水从地层深处经数十次上百次过滤浸出,富含微量元素,终年清澈透亮,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味道甘甜,苗民舀来即喝,从不烧煮,“能解胎毒,无痘疹之患”。此外,酸鱼、酸肉、酸菜等酸系列食品,山民亦能生而啖之。旧时,此俗被视为“野蛮”,并被恶意夸大或误解为“茹毛饮血”,其实,这是苗民“淡食”习俗的延伸。用当今的科学眼光分析,苗民的生食习俗自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