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饮食文化
生活在大湘西的张家界土家族人民,不仅拥有悠久的土家族历史和深厚的土家族文化,而且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可谓是湖南湘西地区的一大特色。本集内容为您介绍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融川菜之麻辣、湘菜之酱香、粤菜之清淡、浙菜之腥咸,与本民族的饮食合流,形成酸、辣、咸、熏、炸的特色,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山,阳刚、厚实,时常又云遮雾绕。雨时,大山的褶皱或急流如瀑,或暴满四溢;旱时,仅丝丝缕缕的泉眼细流。山民们只得在大山中种上包谷、荞麦、豆、粟米等旱粮和萝卜、白菜、南瓜之类的瓜菜。播撒一把春光,总会收获一捧秋实。到了庄稼成熟时,收拾回家,小心收藏,让它们细水长流着滋养一家人的每一个日子。当然,年岁的丰歉,得看老天是否眷顾和成全。遇有歉收的时候,便只好到山里挖葛打蕨。另外,山里时时都会预备着些野菜、野果,免得自己的子民枵腹啼饥。
收成是含泪挥汗换来的。来之不易,当然也就弥足珍贵。土家人是极其珍视东西的,庄稼收回家后,决不可让它烂掉。于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保存食物的法子就派上了用场:挖地窖藏番薯,做仓和平柜存谷物,甚至屋里的木楼枋挑也利用上了。山民们保存菜蔬肉食,花样既多又好。将瓜果菜蔬晒干,就有了干菜干果系列,如干豆角、干苦瓜、干茄子、干板栗、干核桃、干枣;将肉腌过后用烟火熏,就有了腊菜,系列,如腊鱼、腊肉、腊肠、腊猪肝、腊肚、腊血豆腐;将肉和菜拌盐和辣椒什么的放进坛子,倒扣在水钵里,就有了酸菜系列,如酸豇豆、酸辣子、房子肉、酸酢鱼。就是平日里,担心菜肴吃不完坏掉,辣椒和盐也是着得多多的,便于第二餐再吃。
“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抓爪,走路脚软眼又花。”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是长期以来这种怜惜食物保存食物的惯常做法促成的。当然,也与山区的五谷杂粮(就是坪坝里的稻子,也米质坚硬)不无关联。要想食之有味,就必须想法子刺激口舌。于是多放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食盐,多做酸味重的菜肴。同时,身处大山,“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辣不足温胃健脾”。
山民们是很会享受生活的。辣椒出来了,山民们把红红的辣椒拌上包谷粉子,用桐叶封紧,扑起来,做成酢辣子。吃时只要着油盐翻炒。其色红黄相间,其味辣中透酸。豆子成熟了,煮熟发酵,并用黄荆渣叶子铺垫、覆盖。待到香气浓郁时,取出佐以花椒、橘皮、桂皮、茴香、生姜、辣椒等,做成五香豆豉,晒干后随时可取用,或蒸或炒,酱香诱人。扯来茄子、青辣椒,在火灰中一滚,和盐和酱,捣乱成泥,做成火烧茄子,鲜辣而略带甜味。平日的饭菜上,山民们总是不断地变换着样式。
山里四时岚气浸漫,而秋后积雪,往往囤至来年春后始消,冬季显得悠远漫长。山民们是“半年辛苦半年闲”。秋后农闲,各家各户备好薪柴,不再轻易出去——当然,有时也出去或猎或渔。由于有的是时间,于是尽着心思侍奉自己的口腹。山民更多的是常于火坑里架三角架,将腊肉、萝卜、豆腐一锅炖,土家人称“三下锅”。据传这道菜还很有来历,说是嘉靖年间,土兵要上前线抗倭,而又恰值年关,为不误军机,提前过年,将备好的东西一锅煮,叫“合菜”,沿袭下来后,更名“三下锅”。冬腊月间,婚嫁便也多了起来。婚姻是人生大喜,主人家会上门遍邀族亲外戚及平日里伙计朋友,凡有些瓜葛的,均会扶老携幼,云集而来,彻夜畅饮,延续数日。主人家必把台子(宴席)办得热烈、丰盛。土家人讲究“十碗”——取“十全十美”之意。过去时兴“参肚席”,即席上摆上一碗人参熬制的肉皮。讲究熬缸,有萝卜、冬瓜熬肉骨、熬蹄花等。压席面的是扣肉,方法是用五花肉清水煮熟,渍上盐和酒、蜂糖,放油锅中炸,然后切块装碗。此菜肉厚味醇、绵软而不肥腻。这种婚宴(还有一年中其他节庆、社日或白会)是山民们享受美食大餐的场合,也是土家厨艺集中展示的平台。待到年关,更是山民们大畅口福、大快朵颐的时节。为准备年货,前前后后要忙数十个日子。年近了,糍粑也就叠起来了,腊肉也就挤满坑了,酒水也就灌齐缸了,团馓也就堆成小山了……最具特色的吃食是糯米糍粑、血豆腐、团馓。“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饭菜排得满满的,要吃肥的有肥的,要吃精的有精的;要荤有荤,要素有素;要咸有咸,要酸有酸;要色有色,要味道有味道。
由于山民们每家每户对于食物的着意,再加上隆重盛大的宴集品评,将土家的餐饮文化催生得枝叶纷披、多姿多彩,也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象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 辣、酸、香三字,土家族妇女做出了许多妙文章 。土家族将多个地区菜系的特色与本民族饮食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下一集内容,我们将详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饮食习俗。
来源:《湖南土家族风情》
日期:2010
日期:20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