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生活习俗 > 饮食习俗

苗族的野生食物和生食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野生食物和生食是苗族菜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美食,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各种野生食物俯拾皆是,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本集内容就来为您介绍带有苗族特色的野生食物和生食。

首先介绍的是野生食品。

苗区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各种野生食物俯拾即是。如林中的蜂蛹,河中的桃花虫,土上的蕨、葛、枞菌、桐菌、草菌、荞菌,石上的地木耳,还有胡葱、白蒿菜、糯米菜、鸭脚板、滋儿根等众多野菜,数不胜数。从前,这些食品为城里人所不屑一顾,而今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和招待贵宾的特色食品。

第一种叫枞菌。枞菌又名松乳菇、松蕈,担子菌纲伞菌科,是野菌中上乘佳品。菌盖初为半球状,后开展成伞状,根据颜色分为乌枞菌、红枞菌、黄枞菌。夏秋野生于松林地上,属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枞菌食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去掉泥柄,与辣子一同煸炒;二是与猪肉合炒;三是与猪肉、豆腐下汤锅;四是与茶油一同煎炸,制成枞菌油,作调味香油。

第二种是罐罐菌。因体形似罐子,故名“罐罐菌”,又名牛肝菌,属担子菌纲牛肝菌科。菌肉厚,质坚,菌盖大,有红、黄、紫、灰、黑等色,以黄、灰两色风味最佳。生长于松、茶等林下。罐罐菌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加工方法比较简便,从山里采摘回家后,剔掉泥沙部位,用清水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干成金黄色即可。食用前,先在开水中浸泡30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烹食方法多样,可煲鸡肉汤,亦可与猪肉小炒,香鲜滑润,滋味醇浓。

第三种是地木耳。苗乡人称之为“地猫”,一种野生菌类植物,形状像水泡后的细木耳。颜色呈草苔绿色,高温后呈金黄色,半透明。肉质极嫩,稍重捏便成泥汁。地木耳多长在石灰质岩石表面草苔上。春雷响后,春雨下来,不消几天,大片大片肉质鲜嫩欲滴的地木耳就会从石缝中冒出来,连片生长,一直可采食到夏季。地木耳采摘容易清洗难,需细心剔除杂质,轻轻洗去泥沙,没有极耐烦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地木耳的吃法,一是与轧辣子、野胡葱清炒;二是与包谷酸辣子、胡葱调汤糊糊;三是与酸汤、豆腐同煮。

第四种是桃花虫。桃花虫形似蛐蛐,身体较扁,长有两尾双须六条细腿,躯干肥厚,乌光油亮,栖息在浅滩岩石底部,食浮游生物。刚捞起来的桃花虫,活蹦乱跳,像河虾一样。其营养价值也与河虾一样,富含蛋白质。食用前将桃花虫放在清水中养几天,吐去泥沙,除去杂质,倒进锅中用微火杀死并焙至半干,装入细筛放置火坑上烘干,即可贮存待食。食用时先用油炸脆,再放上辣子、大蒜、食盐、酱油,翻炒几下,装进碗中便是一道味道鲜美的下酒送饭佳肴,民间赞之曰:“桃花虫,味道浓。”

接下来为您介绍生食。

苗乡泉眼众多,泉水洁净,特别是高山峡谷中的水井,远离人烟,泉水从地层深处经数十次上百次过滤浸出,富含微量元素,终年清澈透亮,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味道甘甜,苗民舀来即喝,从不烧煮,“能解胎毒,无痘疹之患”。此外,酸鱼、酸肉、酸菜等系列酸食品,山民亦能生而啖之。旧时,此俗被视为“野蛮”,并被恶意夸大或误解为“茹毛饮血”,其实,这是苗民“淡食”习俗的延伸。用当今的科学眼光分析,苗民的生食自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

由此可见,苗族人的饮食文化非常的丰富,酸甜苦辣,美酒佳肴,无一不体现着苗族人民热气腾腾的生活。本集关于苗族的饮食文化就为您介绍到这里。苗族食俗是苗族文化的一种具象化的呈现,是我国饮食文明的一种独特魅力。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