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生存之本,因而苗族人在千百年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本集内容将为您讲述苗族的饮食文化之取山之产 ,吃山之珍。
地载天覆,土生万物。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湖南苗族人民,拥有大自然最丰富的馈赠。他们在这个茂密富饶的自然乐园里,取山之产,吃山之珍。
春暖花开时节,男人三三两两上山打柴,村姑邀伴结伙出门割草,总忘不了要在荆棘丛中采摘一些三月泡、龙船泡,小心翼翼地用桐树叶包好,捎给家里孩子。
等到种包谷的时候,茶泡脱去了外层包皮,露出乳白色的泡肉,变得鹅蛋般大小。雨后初晴,山野空气清新,一片生机,人们进茶山,便可随手摘来茶泡,轻轻撕去外皮,掰开泡肉,一口一个,清香扑鼻。
盛夏,顽皮的男童牵着肥壮的水牛,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坎,在太阳的余晖中,让牛慢悠悠地吃着嫩嫩的青草,而牧童却去寻找诱人的地枇杷。他们循着沁香,翻开杂草,抠出一粒粒黄澄澄、金灿灿的地枇杷,迫不及待地用衣角擦去附着的泥巴,放入口中,滋味好似天上仙果。
仲夏时节,夜幕降临,苗家人三两一伙举着枞膏火把,带上竹夹、针棒,挎上竹篓去到田中。火光下,田水如镜,白天晒热的水面开始发凉,只要细细察看,就会发现一条条油滑肥嫩的黄鳝将鼻眼露出水面,呼吸清新空气。这时,便可下手了,当然是选择既稳当又大根的下手。看准它,用竹夹迅速地拦腰一夹,飞快提起,只见竹夹中鳝鱼头尾摆动,真是喜人!使用竹夹时既要准又要用力得当,用力过猛鳝鱼会被夹断;用力轻了,鳝鱼又会滑脱,忽地往泥中一钻,反而把水搅浑。碰到泥鰍,则用针棒去扎,看准头部,迅猛地扎下去。提起一看,泥鰍身尾不停地蠕动卷曲。此时渔人的那份心情,如同猎手捕获了一头野猪般地喜悦。
最热闹的要数“赶闹”了。夏天,溪河里的水少了,苗民把菜枯、茶枯擂成粉末,在河的上游一倒,随着“药水”作用,一袋烟工夫,溪河边到处是翻白的白条鱼、红翅膀、羊角鱼。这时,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一个个光着屁股,欢天喜地下河捞鱼摸鱼。水较深的塘里,尚有气力挣扎的鱼儿躲进石隙中,孩子们就用幼嫩的小手沿着石隙往里摸,当手尖触摸到光滑滑的鱼儿时,那趣味才浓。
苗族酒俗最能体现苗家人热情豪爽的性格。苗家人好饮酒,人生处处无酒不欢。首先是“三朝酒”。婴儿坠地,到满三朝时,亲友结队前来祝贺,主家先煮“糟酒蛋”待客,继而摆出筵宴,一边斟酒,一边听岳母拟名,坛子倒酒,不醉不止。其次是嫁娶酒。女子出嫁前一天要吃“戴花酒”,娘家须办“离娘席”款待女儿。出嫁时的“拦门礼”,也是以酒相敬。至婆家,夫妻互拜,要吃“合心酒”,同时男方须办“拜堂酒”款待各路亲朋。第三是丧葬酒。苗家有了丧事,亲戚里党无论亲疏皆来吊唁,丧家必设酒肴以待。对于高寿的长者去世,苗乡还有“抬丧酒”的习俗。第四是节日酒。苗家每逢重大节日活动,不论三月三、四月八、看龙场、赶秋节,还是清明、吃新、跳香、接年,人们往往以酒助兴,把节日欢乐氛围引向高潮。特别是“清明歌会”和“六月六”赛歌,不管认识与否,好客的苗家人都乐于拉客至家,酒肉招待。第五是“柜台酒”。每逢赶集,男人们有的站在柜台边沽二两“柜台酒”;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围着汤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何等自在!即便是邂逅的路人,也盛情相邀,不醉不归。
苗族的饮食带有自身传统的特色,也体现出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好客的性格。本集内容就为您介绍到这里,下一集内容,我们将为您介绍苗族的主食和副食。
日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