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戏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土地戏。又叫“打土地”,流行于土家族地区。多在春节表演,称打新春土地。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扮土地公公,戴面具,着长衫,拄拐杖,执蒲扇;一人扮土地儿,称作癫子,身着滑稽,为丑角;另一...
-
九字鞭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九字鞭。又称“霸王鞭”或“打金钱杆”,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在进行表演时,一般是一对二人,多者四对八人,并且都要一大伙人参与击锣、打钹和帮腔,组成一个打金钱杆的队伍。...
-
花灯《唱老司城》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花灯《唱老司城》。花灯,曲艺型的花灯小调,更是声情并茂,增添了土家族口头文学的新内容。其中象《四季相思》、《孟姜女寻夫》、《绣花鞋》、《接郎》、《送郎》、《采茶调》、《五更望郎》以...
-
韶萨的十六种形式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韶萨的十六种形式。苗歌当中的韶萨(平腔),按其形式可以分为十多种:(1)韶萨当秋(即接亲歌调):这是一种男女二人齐唱、二重唱或独唱的苗歌调。(2)韶萨送秋(即送亲歌调):这是苗族嫁女...
-
毛古斯价值评估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毛古斯价值评估。由于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化,毛古斯失去了饰神、祀神的功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植被,处于灭绝的境地。毛古斯以舞蹈的形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古典苗戏的发生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古典苗戏的发生。五千多年前,苗族曾是一个农牧业比较发达的民族。自从他们的大祖先蚩尤被黄帝战败逐鹿之后,这个民族历经了长达五千多年的逃遁与迁徙。苗民为了脱灾免难,为了丰衣足食,只能乞...
-
苗戏的诞生:石寿贵坛班剧场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苗戏的诞生:石寿贵坛班剧场。举行仪式的坛场就是最原始的剧场。因为是赶鬼,其坛班的坛场只能设在寨郊之野、三岔路口,而不能像还傩愿那样设在户主的堂屋。登场法师均得化装,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
苗戏的诞生:石寿贵坛班蚩尤的化装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苗戏的诞生:石寿贵坛班蚩尤的化装。登场之前,掌坛法师须为扮蚩尤的帮师化装:头上戴铁三脚(村民煮饭时用来支架鼎锅的炊具),表示头顶长角;脸凃锅烟灰,表示铜头铁额;耳边扎两束粗短的稻草...